远去的历史,难忘的情谊

——记我校校友任继周院士

期次:第868期    作者:文/曹玉荣 整理/发展办郭军洋)   查看:63

    月夜清辉漫山梁,溪畔孤帐泛青光。夜闻狼嚎传莽野,晨看熊掌绕帐房。浓烟滚滚难为炊,寒风瑟瑟透衣裳。薄帐一顶雪地居,饥寒无惧伴熊狼。
                                                                                          ——任继周

    说起草原,人们往往会想到一句诗中写到的风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咏了北国草原富饶、壮丽的草原生活,表达了牧民对草原的无限热爱之情。然而,当代中国的草原现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起沙空牛羊,有些地方的草原甚至退化成了戈壁。2003年的首都那场沙尘暴,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早在开国初期,农业生产刚刚恢复,在计划经济下,人民不得不向草原要粮食,经过几年的开垦,全国保留了草地生态系统的草原所剩无几,中国当时还没有草地生态系统这一说法,而我们的任老先生就看到了未来。
    以下是任先生在病塌上写下的回忆录,记载了这段历史,一段关于中国草业科学建立的历史。

    1956年,甘肃农业大学与西北畜牧研究所联合,在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滩马营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试验站。开始只有两顶帆布帐篷,约宽10米,长5米。其一住人,其一为实验室。草地灌丛杂生,多麋鹿,狼、熊经常出没。人迹罕至,只有三两猎鹿人跟踪目标,偶然逐鹿到此。每夜都闻狼嚎。晨起,帐房周围雪地偶见熊掌印迹散乱,绕行数周而去。单层帆布帐篷,避风不防寒。晨起举炊,全身冷透,柴湿烟浓而无火,狼狈万状。西北畜牧研究所派来一位苏州知识青年,才十六岁,每晚闻狼嚎就想家,流泪不止,后来离去。
    读诗思人。想到当时西北畜牧研究所王济民所长,老干部,曾在习仲勋领导下做地下工作。他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畜牧研究所并首任所长,神态和煦,语言亲切,慈祥如小学老师。他行事耿直,思进取,广延人才,甘肃农大许绶泰和我被聘为兼职研究员。我们联合创建天祝高山草原试验站。济民同志给以经费、人员大力支持。直到1960年,该所在皇城滩单独建立试验站,才退出天祝。从此,天祝试验站就陷入无编制、无经费的绝境。
    时逢运动多发年月,辄以“黑站”远处深山,逃避阶级斗争遭批判,断断续续达20年之久。一次,我正在批斗会间隙木然“反思”,草原系某教师悄然来到面前,含着眼泪,轻声说“你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办这个试验站”。但他含泪的眼睛却诉说着另一涵义。他离去后,我真的渗出几滴眼泪。批斗人的,被批斗的,都在合力扭曲、撕裂着自己的灵魂。
    话说远了,还是回到这个“不该办”的试验站。直到文革后宋平同志任甘肃省委书记,1978年某周末,与夫人陈舜瑶和秘书杨振杰同志,来站视察,座谈竟日,给以鼓励,此站才走上明路。而济民同志在中共九大以后,奋不顾身,公开反对林彪并为习仲勋蒙冤叫屈,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遭受残酷迫害。文革后虽平反,然已精神失常,家破人亡,终于走上冥冥不归路。
    本为相互提携的同路人,而今明冥殊途,思之潸然!——301医院病榻忆旧

    如今,任先生已经92岁高龄,重病在身,仍不忘当代中国粮食结构的改革。中国有60亿亩的草地,又有18亿亩的耕地线,中国大量进口国外的玉米和大豆,中国的粮食却高价有剩余,人口粮降低而肉蛋奶需求增加,其中每一个点都制约着中国粮食结构的转型,他上书中央提出的草粮结合的草地农业系统正可以解决当下中国粮食结构转型面对的各种问题。2015、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正式提出了粮改饲的粮食生产结构转型,任先生付出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这其中便是中国科学家信仰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