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行走越激昂

——南京农业大学“三农”服务纪实

期次:第874期    作者:新农办 严瑾 宣传部 赵烨烨   查看:50

    20世纪80年代的“样板点”“示范方”;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大篷车”;2003年,与连云港市正式启动“百名教授兴百村小康工程”(以下简称“双百工程”);2009年,18个专家工作站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2012年,南京农业大学成为全国首批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10所高校之一,揭开了我校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新篇章。

既要“顶天”也要“立地”

    4个综合示范基地,5个特色产业基地,19个分布式服务站,20余个新农村服务基地正在培育中。坚持“立足江苏,侧重华东,辐射全国”的布局原则,围绕区域新农村建设综合需求,我校各类新农村服务基地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作为建设“产镇人文”四位一体的新型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基于全域旅游的农业特色小镇,董浜镇是常熟市建设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突破口。2013年6月,常熟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入驻董浜镇。作为南农大新农院建设的综合示范基地之一的常熟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积极开发引进名特优农产品,进行特色农产品的资源开发和融合发展。几年来,在常熟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打造下,一个崭新的“蔬果特色小镇”在董浜镇重新焕发了生机。

    “南京农业大学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宏伟目标,不仅要做到‘顶天’,也要做到‘立地’。”校长周光宏说。5年来,学校组织承担了财政部、农业部重大农技推广试点工作、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等,项目累计经费6000多万,依托项目建设、升级各类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等30多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500余项,积极探索“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推广服务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链式农技推广服务模式,让江苏农业焕发生机。

“南农易农”双线共推

    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积极转变过去“科技大篷车”服务手段,丰富“双百工程”服务内容,借助“互联网+农技推广”及各级农技推广项目,线下联合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共同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盟开展技术示范与培训指导,线上自主开发了“南农易农”手机APP,实现答疑解惑与推送信息实时互动。线上线下紧密互动,构建“线下建联盟、线上做服务”的“双线共推”农村科技服务新模式,成为我校科技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截至目前,已在江苏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盟6个,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2000家。“南农易农”APP在线用户已超过3000个,发送各类信息10000余条。十三五期间,力争再建联盟10个,通过“南农易农”APP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10000家。

    “双线共推”服务模式给新型职业农民做示范,提高相关产业农产品质量。副校长丁艳锋说:“通过‘双线共推’服务模式搭建起线上高速运行的新时代‘科技大篷车’,线下校地农协同共赢的新常态‘双百工程’”。

开创扶贫开发新模式

    “南京农业大学作为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委确定的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44所高校之一,肩负着实施国家扶贫攻坚重大战略的历史使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作出更大贡献。”校党委书记左惟强调。

    我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瞄准地方特色产业资源优势与需求,构建“产业技术+示范推广+人才+农户”扶贫模式,协助贵州省麻江县、江西省井冈山市、江苏省灌南县等地区做好产业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委派年轻干部挂职副县长和“村第一书记”,为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今后,将继续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探索全产业链帮扶模式,多方汇集资源,用“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思路,让贫困地区实现自身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