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心声 正义的壮举

——评周梅森的小说《人民的名义》及其同名电视剧

期次:第888期    作者:师桂芳   查看:42

     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时,勇士们挺身而出,呐喊、奔走,抵御外侮,救国救民——

     当今社会,在贪腐不断突破人们的底线,进而危害到国家民族安危的时候,人们渴望勇士们拿起反腐的利剑,快速斩断贪腐之手——

     呼唤良知,渴望正义,这是古往今来人们的共同心声——

     《人民的名义》,就是在人们的期盼中横空出世——

     《人民的名义》是以检察官侯亮平等为代表的正义一方,与小吏巨贪斗智斗勇;与危害人民利益的山水集团及其幕后保护伞(省级乃至副国级高官及其亲属)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终将其绳之以法的故事。

该剧的火爆程度,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也不为过。无论是虚拟空间的朋友圈、微博,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公交车、地铁等等,人们都在谈论。这部剧创造了近十年国内电视剧历史的最高纪录,也创造了男女老少,街谈巷议话题热度不减的神话。

     《人民的名义》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由我国著名的江苏籍作家周梅森执笔,潜心创作八年,六易其稿而成。作者以严谨、认真的创作作风,完成了长达26万字的现实主义的鸿篇巨制,后被制作成同名电视剧。(注:周梅森以写政治小说见长,其小说《人间正道》《至高利益》《国家公诉》等发表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找来原著,仔细研读。掩书沉思,我以为,周梅森的这部小说及其同名电视剧,之所以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鲜明特色:

反腐题材:表达人民的心声,符合时代的要求

     腐败,是破坏社会稳定,影响国家大局的一大毒瘤,腐败者利用权力,盗窃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腐败人员有个人,官员甚至某个团体,有些地方如山西省甚至出现塌方式腐败,影响极其恶劣。腐败造成的后果是:破坏党的声誉,严重危害国家经济政治安全,威胁国家民族的安危。

     《人民的名义》(指周梅森的小说及同名电视剧,下同)中对某部委项目处长赵德汉这样描述:“住着七十平方米老旧不堪的房子,(注:引号内为小说原话,以下同)吃着炸酱面,”就这样一个“一脸憨厚相”老农民式的人物,口口声声标榜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在自己的豪宅里,藏着巨额现款。为清点这堆积如山的2亿3千多万元人民币,烧坏了六台点钞机!该情节在荧屏一出现,震惊众人。在随后的剧情中,陆续出现了国家级官员的独子,公安厅长祁同伟等腐败分子。他们利用山水集团,巧使计谋,侵吞国有资产,盘剥大风厂职工股权利益,强占工厂土地,致使大风厂工人在保卫工厂土地过程中多人被烧伤,引起了公愤。检察官侯亮平和当地新上任的省长沙瑞金、纪委书记田国富及众检察官、公安局干警、大风厂顾问陈岩石(原H省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等,齐心协力,逐步破获了大风厂拆迁案,原省级高官腐败案,副国级领导违纪案等,最后将腐败分子绳子以法,终于打赢了这场反腐大战。

标题正气凛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该作品一个重要特点是:选取了一个正气凛然的标题。长久以来,一些官员口口声声说为人民服务,可实际上,是以人民的名义为自己谋利益。作者没有回避这一现实问题,正面运用了“人民的名义”的内涵,让人们看到了真正的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利益的高贵精神。这一点,在陈岩石身上表现尤甚。陈岩石,这个经过战争洗礼的老共产党员,退休后,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主动到京州市大风厂当顾问,他把自己当成了大风厂的一员,处处维护该厂的利益。他始终胸怀正义,和普通工人一起,多次举报贪官;他一生廉洁,就连逝后也把自己的所有(包括遗体,及唯一的一套房子)都捐献给了国家,为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省委书记沙瑞金高度评价他:“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个共产党人,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的执着精神,他的奋斗价值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深刻意义”。

     人民是谁?人民就是全中国所有的人。正像作品中省委书记沙瑞金在陈岩石同志的追思会上所说:“陈岩石深深懂得他是人民中的一员,我们所有人也属于人民中的一员,不论你做什么工作,不论你职位高低,你总有退下来的那一天,其实我们就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人民,人民就是你、我、他。”正是千千万万个”你、我、他”组成了一个伟大的名字——人民,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像陈岩石那样,以人民的名义恪尽职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会远吗?

     总之,《人民的名义》艺术地展现了在目前腐败十分严峻的形势下,我国反腐路途中出现的惊险曲折的过程,真实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期待彻底铲除腐败的强烈愿望,符合新时期新时代新发展的新要求,是一部反腐斗士的正义壮举,也是一部难得的艺术佳品。  

  

     书评作者:师桂芳,女,副研究馆员,陕西省作协会员。曾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陕西日报》《共产党人》等发表散文、散文诗、诗歌等200多篇;在《西安晚报》从事记者工作期间,发表新闻作品400多篇,曾获当地省市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