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对孝道的认知

期次:第910期    作者:全媒体中心 王利霞 焦靖仁 龚佳宁   查看:407
      孝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最早的“孝”出现在诗经中:“率见昭考,以孝以享。”其最初的含义是人们为了生活安定和谐而进行的祭祖活动。儒家将其核心理念改成“奉养父母”。不同的时代赋予了孝道不同的内涵。那么,当代大学生又是如何认识与理解孝的呢?带着疑问,小编们开展了本次校园调查。
      首先,我们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对孝道的认知途径。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对孝道的认知与理解来自家庭教育与熏陶,紧随其后的是学校教育。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教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之外,也教给小孩孝的道理。父传子,子传孙……体现出孝道观念代代传承的生命力。
      其次,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孝的理解,通过对孝的“养、顺、敬、悦、优、祭”几种内涵进行排序,结果大多数同学都将“敬”排在第一位,将“顺”排在倒数第二位,而这与传统观念中所提倡的孝即顺相悖。为了深究原因,小编们采访了一些同学。王同学是公共管理学院大一的学生,他说:“孝有很多种表现方式,顺只是其中一种。”提及与父母的关系时,他继续说道:“就我而言,我和父母的关系是比较平等的,而不是传统文化中,必须完全顺从父母的观念。”调查结果也显示,80%的同学认为自己可以与父母平等交流,相对独立地决定事情,而其中绝大多数同学仍然会将父母的意见作为参考。父母拥有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所以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用更加长远的目光考虑问题。作为大学生而言,社会经验明显不足,在父母的指导下决定问题,也可以减少失误。
      随后,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孝道的践行情况。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设置“多久与父母主动沟通一次”作为尽孝的表现。在此问题之下,一周一次的占比达到了47%,而一天一次的占比达到了21%,半个月一次的占比为20%,其余一月一次及以上的占比不到20%。针对通话频率,我们又设置了问题进一步了解大学生与家长主动交流的目的。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同学是想与父母谈心或者交流感情。还有部分同学是因为遇到困难,想找父母求助才主动与父母联系,也有极少数的同学是为了索要生活费才主动联系父母。该结果显示,多数同学做到了比较好地关心父母,仅有极少部分同学与父母缺乏太多的感情交流。
      在结尾,我们也对于“孝是否应该继续大力弘扬”进行调查,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是”,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诸如“更平等”“更深沉”“与时俱进”……虽然孝道在时代发展的泱泱大流之中如忒修斯之船一般不断转变,但孝从未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中缺席,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零件替换中推陈出新,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新意,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升华。 
      其实,不论是传统顺从父母式的,还是西方平等式的家庭交流模式,孝道的精华不在于其形式,而在于与父母之间内心的情感交流。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学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最终构建一个和谐美满的幸福家庭才是我们家庭生活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