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一首南农丰收交响曲

期次:第916期    作者:宣传部 赵烨烨   查看:201





  叠翠流金,秋风送爽。秋天最撩人的魅力不仅是层林浸染的定格,更源于一首来自声音的“交响”。在这首交响曲中,有农机隆隆的轰鸣,有瓜熟蒂落的脆响,有农民欢歌的号子……这首交响曲名叫“丰收”。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习总书记回信涉农高校广大师生的深情寄语,让2019年的这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更加欢腾与喜悦。
  南农力量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第3次!
  2019年秋分,《“南农麻江10+10”行动计划探索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新路径》定点扶贫项目,连续第3次入选教育部第四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经历了2018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年,面对2019顺利“摘帽”的新形势,“南农麻江10+10行动计划”应运而生。该计划由南农10个学院结对帮扶麻江10个贫困村,在麻江县职能部门和南农产业技术专家团队的配合下,发挥学校科技成果与人才组织优势,开展党建扶贫、智力扶贫、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并以10个村为主战场,以点带面,共建产业发展联盟,带动麻江全县扶贫产业发展提升,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塑造造血功能持久力。该行动有效巩固麻江扶贫成果,为对接乡村振兴,打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组合拳。
  在脱贫攻坚的激烈战场,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南农人忙碌的身影从未缺席。
  北至天津、南至深圳、东至浙江、西至青海,在全国的版图上,“南农制造”菊花主题休闲旅游基地遍地开花。这背后依托的是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团队———南京农业大学菊花遗传育种团队的科技力量。一朵小小的菊花,不囿于传统的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从贵州“梯田”绽放到青海“雪域”,拉动起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链条,完成了一场遍布祖国大地的美丽旅行。
  “特色产业和文化的力量,就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历经7年奋斗带领青稞加工厂重焕生机的我校西藏籍校友小索顿,在荣获2018年度“全国十佳农民”殊荣之后,继续立足农村,专注于新产品的研发,带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启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带领更多的家乡父老共同创业致富。2019年,他再次荣膺中国农民“十大丰收节使者”称号。
  南农技术 筑牢粮食安全“金钟罩”
  对于有着13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而言,粮食安全一直是“天字第一号”的大问题。我们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农业史上的奇迹。而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南农人,正是这一奇迹的创造者。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能让产粮区小麦颗粒无收,并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麦病。我校植保学院周明国教授早在1982年就打起了这场旷日持久的粮食保卫战,誓与小麦赤霉病“一战到底”。
  2010至2012年间,周明国团队接连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间,团队发现致小麦赤霉病的“罪魁祸首”,研发出更安全的新型杀菌剂。2018年,周明国团队再次发现杀菌剂新靶标,研发致病菌安全高效防控新技术,防控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9000多万亩,减少用药4650吨,减损粮食340万吨,减少经济损失220多亿元。该团队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面打响了一场坚实的粮食保卫战。
  作物疫病被称为“植物瘟疫”,是农业生产上的一类毁灭性病害,严重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由植保学院王源超教授领衔的作物疫病团队长期聚焦重要农作物疫病菌的致病与变异机制。仅2019年开年,团队就有4篇突破性成果在顶级期刊发表,在不同层次探索农作物抗病机制的形成过程与调控规律,鉴定了多个疫病菌的关键致病因子,为改良作物的广谱抗病性提供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基因资源。
  有了健康的植株,更需要有肥沃的土壤才能让作物更加茁壮的成长。
  但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导致我国土壤酸化、土壤结构和微生物区系破坏,土壤肥力明显退化。而传统农家肥施用起来费时费力,成效较慢,因此每年产生的数十亿吨农家肥也变成了农业废弃物而随地弃置,严重污染农村生态环境。近40年来,资环学院沈其荣教授坚持致力解决有机肥料制造和施用的科技难题,建立相关理论和技术体系,研发出各种新型肥料制造系列工艺和产品40多个。沈其荣教授的有机肥“让庄稼长得快,长得好,不生病”,不仅受农民欢迎,还于2011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近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8.3%。新时代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革命,面朝黄土背朝天,人拉牛耕已经成为历史,我国农业正全面迈入科技装备驱动的新阶段。
  由南农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教授朱艳领衔的科研团队,已经让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农民坐在家里划划手机就能了解技术和市场信息,甚至可以控制浇水和施肥。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朱艳团队进一步将农业信息学与作物栽培学相结合,发展了基于模型的作物生产力预测预警技术,为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及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数字化支撑。
  南农果蔬 盛满父老乡亲“菜篮子”
  金秋九月,从来少不了瓜果飘香的图景。
  梨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一种水果,小小一个梨,内有大乾坤。今年9月,在南京湖熟梨标准化示范园里,南农国家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出的新品种“夏露”梨因其个大皮滑、细脆多汁,在新品种观摩品鉴会上颇受欢迎。
  “中国是梨的发源地,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品种。”对于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绍铃教授团队来说,培育新品种就是要让梨更好种、更好看、更好吃。2011年,张绍铃团队破解梨树自花授粉不结实的产业问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团队完成梨的全基因组图谱绘制。2018年,梨优质早、中熟新品种选育与高效育种技术创新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梨农谋福利、让消费者吃好梨。”张绍铃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一揽子问到底的中国梨首席”。
  “三天不吃青,肚里冒火星”。33年前,为了让老百姓吃饱,让怕寒怕冻、怕热怕潮的小白菜能天天出现在餐桌上,园艺学院侯喜林教授开始了他的潜心研究。33年后,“夏有‘暑绿’,冬有‘寒笑’,情人节有‘黄玫瑰’”是对侯喜林团队多年来小白菜育成品种最好的肯定。
  2018年情人节,“颜值高、营养好”的小白菜新品种“黄玫瑰”以“礼品菜”的形式受到国内市场的追捧,更远“嫁”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2019年,侯喜林课题组再次攻克了小粒种子加工、包衣、包装的难题,实现了老百姓在自家阳台上播种网红“黄玫瑰”的梦想。从“丰产”到“丰产、抗病”再到“优质、丰产、抗逆”,侯喜林团队实现了小白菜研究三部曲,他们的成果也在2005年摘得南农历史上首个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对于农业科技工作而言,实验室里的品种选育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但是为了能让农业科技更“接地气”,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则更能满足广大农民对科技的迫切渴望。
  这个秋天,南京八卦洲派缘蔬菜合作社的葡萄新品种阳光玫瑰成熟上架了,一斤零售价比普通葡萄贵一倍。在合作社果蔬基地,30亩阳光玫瑰葡萄的种植很不一样,一亩地只种9棵树,每棵树只长了27—28个月,就赶上了生长十几年的葡萄树。“一棵树能结果五六百斤,效益1万元,一亩收益9万元,亩产超出普通葡萄园一千多斤。”老百姓们激动地介绍他们的葡萄教授:“是陶建敏教授手把手地教我们用新品种、新技术种葡萄,才有了今年的葡萄亩产状元。”
  人称“葡萄教授”的陶建敏是南农园艺学院教授、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每年在各地进行葡萄栽培技术培训40多场次、培训2000多人次。因为手机号码早已公布,他每天都能接到数个咨询葡萄栽培技术问题的电话。“由他引进、研发的一整套葡萄栽培技术体系水平先进,在南方葡萄产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南农创新 打造产业兴旺“强引擎”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乡村产业兴旺,只有产业兴旺,才能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乡村振兴。
  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院长、动科学院黄瑞华教授30年如一日投身养猪业,不仅在猪健康生产学、动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呕心沥血,更让苏淮猪产业链在淮安落地生根。
  “苏淮猪是几代老科学家不懈努力下的成果,不仅是一项出色的科研成果更是几代养猪人的精神传承”,黄瑞华将持续选育工作与健康生产体系建设放在产业链建设最重要的环节,将60多年的育种历史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红色大道的文化背景融合,为苏淮猪的文化积淀、社会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更促成了猪肉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如今“苏淮猪”已成为淮安迄今为止唯一国家级畜禽新品种,是黄瑞华团队为淮安打造出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我国生猪养殖数量居世界第一。而猪圆环病毒病是一种新发生的世界性猪传染病,发病率达40%~50%,死亡淘汰率高达20%以上。我校动医学院姜平教授团队历经14年持续研究攻关,率先明确了我国该病流行病学特点,创制成功我国第一个PCV2灭活疫苗、抗原和抗体检测技术和试剂盒,并阐明了该病毒感染发病机制和免疫机制。
  该成果疫苗打破了进口同类疫苗对我国市场的垄断,连续7年市场占有率第一,疫苗在全国推广使用3.12亿头份,直接销售额达9.49亿元左右,新增经济效益245.6亿元,实现了我国对该病的有效防控,推动了养猪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了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乡村产业的发展重点在于文、旅、农,做好乡村文旅产业、农业现代化、农旅一体化是解决乡村振兴的根本之所在。
  在我国黄海之滨的南通海门,有一块“千年海门,一品山羊”的金字招牌。海门山羊,是当地农民在数百年选育形成的优良地方品种。我校动科学院王锋教授从山羊胚胎的微观世界的研究到羊的二三产业的全面发掘与开发,用20年时间打造出一个全国闻名的“山羊文化小镇”。
  2011年,由王锋牵头的全国首个山羊研发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海门山羊研发中心成立。中心围绕海门山羊产业发展需求,拉长肉羊产业链。如今的海门拥有农业部级标准化养羊场和羊家乐主题公园,平均年饲养山羊规模上万只,年产值约2600万元。当地已形成海门山羊研发、繁育、加工、餐饮、文化一系列的产业服务,“羊业特色文化板块”的新画卷迅速铺展开来。有了山羊产业体系的扎实研究与实践,王锋团队再次将目光投向了绵羊产业。2019年9月,由王锋牵头成立的“南京农业大学湖羊研究院”正式挂牌。他希望未来能继续聚焦产业链,依托科学研究形成湖羊产业科技推广成果库。
  民以食为天。南农教授们时刻关注着老百姓的餐桌上的健康。食品学院周光宏教授团队20年来专注打造老百姓舌尖上的“健康肉”,他们把更长远的目光投向我国整个肉制品行业,开始致力倡导肉类行业生产模式变革。“国外无现成技术或经验可以借鉴,传统肉制品的现代化生产技术需要靠我们自己解决。”周光宏说。
  2009年,周光宏团队与雨润集团共同组建了“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承担肉品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任务,这是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填补了该领域内的国内空白。2014年团队成果“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创新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我们要紧紧围绕农业科学前沿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整合科研力量,让消费者看得明白、买得放心、吃得安全。”周光宏说。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丰收向来是一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的欢歌。
  南农人将继续不辱使命、重任在肩,继续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播撒希望,继续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干事创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奏响一曲曲嘹亮的南农丰收交响乐章。(宣传部 赵烨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