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菊花”里的“大文章”

期次:第919期    作者:宣传部 许天颖   查看:302






  2013年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最大的菊花基因库就“藏”在南农,谈到菊花,人们大多想到的是其在城市绿化和园林景观中的功能。如今,好看、好吃、好玩、好用的“南农菊花”已经成为一张亮眼的名片,不仅带火了乡村旅游、点染了美丽乡村,通过一片菊园拉动起一方“花经济”,还插上了扶贫的翅膀,上演了一场场花的旅行,刷新了种植的海拔纪录,重振了地方产业,做足了产业扶贫的“大文章”。与此同时,通过深耕育种,育得满园花千态,不但重新夺回市场话语权,还接“二”连“三”,在产业融合之路上,越走越宽,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金”字招牌。
  聚焦美丽乡村“花经济”
  南京江宁湖熟街道曾经是远近闻名的“板鸭之乡”,如今,提到湖熟,菊花的“风头”盖过了板鸭,“秋湖熟、赏菊花”成为了南京以及周边市民深秋旅游的风尚。据南京湖熟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晓明介绍,近年来,基地每年吸引约50万游客,日均最高接待游客5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农特产品销售、民宿等一系列综合旅游收入达4000余万元。
  “当初将基地迁至这里,也是一拍即合。”南京农业大学菊花遗传育种团队负责人陈发棣教授告诉记者,他的导师,李鸿渐教授从1944年就开始菊花的种质搜集、保存以及品种培育工作,随着种质资源和育种中间材料的不断积累,原先的实验用地有些局促了,巧的是,江宁区湖熟街道正好也在寻觅合适的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希望通过引进现代农业资源促成当地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双方一拍即合,2012年,南京农业大学菊花遗传育种团队将科研基地落地江宁湖熟,这也意味着保存了5000多份种质资源、3000多个品种的世界最大菊花基因库有了新“家”。由于花型、花色极其丰富,很多周边市民慕名而来,本来用作科研实验用地的湖熟成了市民们口口相传的一个周末“好去处”。2013年,150余亩南农大菊花基地正式向公众开放。
  由于一开始周边配套设施不足,基地开放的头两年,停车、吃饭,甚至买瓶矿泉水,都成了问题。2015年开始,由当地政府牵头,将周边农户的外墙统一设计,有经营意识的农户们觅到了商机,不少都选择返乡创业,在自家地盘经营起了农家乐。
  距离菊花基地两公里左右的钱家渡,经过几年的改造、翻新,如今成了集垂钓、吃饭、民宿为一体的农家乐景区,当地村民陈益青告诉记者,过去夫妻俩靠在外打工,全家一年的收入10万左右,如今返乡创业,自家门口经营农家乐,老百姓来看花、逛稻香园,免不了要吃饭、住宿,常常还要带点特产走,赏菊高峰期,一个月就能赚7万多。
  湖熟街道村民柳小香告诉记者,子女都在外务工,老俩口原先守着9亩地,年收入万把块钱,“种多少收多少,种不到就拿不到”,63岁的她打工没人要、务农收入低。7年前,看到菊花基地缺人手,便将家里的田承包出去,自己到菊花基地帮忙,一个月能稳稳地拿个两三千。
  菊花引客来,客来收入翻,如今江宁湖熟的钱家渡、陡门口村都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通过一个菊花园拉动一方“花经济”已成为一种模式,吸引了各地政府争相“克隆”。今年国庆,在江苏淮安,由南农大培育的1000多个品种、近20种颜色的菊花在150亩的白马湖森林公园绽放,因恰逢重阳,市民登高赏菊,流连忘返。与此同时,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祖庵镇,一面长60米,宽40米,同样由菊花铺就而成的国旗绽放在钟南山下,一个月时间引来30万人参观。
  近年来,北至天津、南至深圳、东至浙江、西至青海,在全国的版图上,以南农科技力量支撑的菊花园在各地落地开花,菊花主题的休闲旅游基地达20多个,形成了校地合作带动美丽乡村的南农大“菊花模式”。
做好产业扶贫“花文章”
  11月,江南赏菊正当时,但在南京农业大学的定点扶贫县———贵州省麻江县,则到了为来年栽培提前准备的季节。菊花团队的年轻科研人员王海滨副教授一忙完湖熟的布展,就马不停蹄地赶往贵州,而和他一起搭上这趟飞行的,是团队培育的菊花新品种。
  王海滨告诉记者:“我们准备将这几个品种在当地试种,一是看长势,二是尽可能地延长花期,延长观赏时间。”2016年,菊花团队来到贵州,敏锐地意识到相较平原,贵州特有的山地地貌将带来意想不到的观赏效果,实地调研后发现,麻江的海拔、气温、土壤非常适合菊花种植。经过3年多的尝试,团队根据不同品种的花期和颜色在山地分块种植,开拓出了占地400亩的“药谷江村”等大型山地景观。
  南京农大挂职干部、麻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李玉清告诉记者,目前麻江县菊花种植规模达2000多亩,近3年来,已产生经济效益1.2亿元,在菊花等产业的带动下,麻江县现已顺利脱贫,南京农业大学也连续3年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十大典型项目。
  不仅在黔东南的山地绽放卓约风姿,这朵扶贫“金”菊,如今又一跃而上,来到了“世界屋脊”,在科研人员的“妙手”之下,园林小菊首次在青藏高原绽放,并且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顺利露地栽培、自然越冬。
  王海滨介绍,自然条件下菊花分布范围低于海拔1600米,人工栽培的露地菊花最高海拔也止步于2300米。此次在海拔3000米的柴达木盆地成功栽培园林小菊,刷新了菊花栽培的高海拔纪录,是我国菊花研究的一项最新成果。
  团队科研人员自去年起在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进行了试种。在克服气候差异大、品种适应性差异后,151个菊花品种中有100个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筛选出的金陵系列园林小菊,以及‘南农绿意’‘南农黄蜂窝’等切花菊都能很好地适应当地
自然环境。
  该项目负责人王海滨告诉记者,除观赏品种外,皇菊和金丝黄菊等茶用菊品种在当地的表现也良好,绿原酸、木犀草苷等关键成分都高于药典标准数倍。由于当地冬季气温达零下20多摄氏度,蚜虫虫卵等不能越冬,因此菊花病虫害少。
  与此同时,由南农大主导制定的高原菊花地方生产标准也同期发布,该标准为青海省关于茶用菊的首个地方标准,这使得高原菊花产业有了生产依据。如今,乌兰县的菊花种植和加工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特色富民产业。据乌兰县副县长窦锦兵介绍,当地菊花规模种植面积已有30亩,每年可提供500人次左右的用工量,每人每天约有150元收入。他希望通过发展菊花产业为当地农牧民脱贫提供一个有效途径。
  扶贫一线传来了佳音,菊花团队负责人陈发棣心里则谋划着,如何通过技术指导、品种更新,加大茶用菊、药用菊、食用菊等功能性菊花的开发力度,为落后地区的现有产业搭好脉、当好医。
  2016年,全国三大茶用菊生产基地之一、住建部的定点帮扶点,湖北省麻城市的领导找上了门,麻城集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于一体,落后的栽培技术使得当地的福白菊产量越来越低,品质日趋下降,几近“濒危”。
  得知这一情况后,菊花课题组的管志勇教授等多次赶赴麻城实地考察,找到了病毒感染,导致种苗退化等限制福白菊品质的原因,种苗繁育技术落后导致种苗染病严重,并采用脱毒、复壮,更新育苗技术等手段对症下药。
  有了技术力量的加持,传统产业重焕生机,2017年繁育优质种苗10万株,2018年30万株,其中脱毒苗2万株;今年已繁殖到70余万株,示范400亩优质种苗的高产示范田,田间表现明显高于对照田块,产量和花朵品质大幅度提高。团队还指导当地花农掌握产业新技术,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将福白菊扦插育苗生根期限由40天缩短到12天,生长周期由原来的7个多月缩短到现在不到6个月。
  管志勇告诉记者,学校还与麻城共建福白菊原种保护中心,成功培育福白菊脱毒母本,采用轻基质穴盘高效育苗技术进行良种繁育,为10个乡镇36个专业村提供100万株优质福白菊原种苗,在生产过程中多次赴麻城菊花重点乡镇进行科学种养的培训与田间指导,2019年取得了示范区亩均增产50%、品质显著提高,亩增收1500元以上。菊农对菊花的信心又足了。
深耕育种“花千态”
  菊花虽然原产于中国,但十多年前,我国切花、盆栽、多头小菊等商业品种还主要从欧洲、日本等地引进。陈发棣意识到,手握着全球最多的菊花种质资源,一定要加快培育商业运用价值高、受市场广泛认可的新品种,将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市场优势。
  “选育一个新品种大概要花6年的时间。”课题组房伟民教授介绍说,新品种主要通过远缘杂种、杂交等方式培育,每年会配置100多个杂交组合,获得8-10万株后代,根据后代呈现出的形态、生长势、抗性等不同标准,第一年初选出几百株,第二年进行复选,一般会留下几十个株系,然后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等过程,最终获得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
  在湖熟菊花基地,菊花颜色各异、形态万千,圆球型的绿菊翠色欲滴,大的似乒乓、小的像蜂窝;“风车”菊花突破了传统菊瓣的细长卷丝,一瓣儿一瓣儿笔挺挺的,像是从花芯处伸出来的小勺子;还有的单朵菊花上就汇聚了好几种颜色,不仅花瓣、花蕊颜色不同,就连一个花瓣上还渐变出好几种颜色,难怪菊花被称之为自然界育种的奇迹。
  近年来,除了转动菊花培育的“万花筒”,不断丰富现有品种外,菊花团队还在提升品质和抗性方面下足了功夫。为了寻找“抗寒”的野生种质,仅半年的时间,王海滨就先后3次来到青藏高原,扛着氧气瓶、戴着防护工具,在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米拉山口找到了宝贵资源紫花亚菊。
  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传人采野菊。王海滨笑称,“寻找种质的过程犹如‘捡细针’,高原山路陡峭,大脑常常缺氧,全靠肚皮刹车。”据了解,团队目前已经建立起菊花近缘种质抗蚜、耐寒等重要抗性评价体系,从收集的资源中鉴定出抗蚜种质19份、耐寒种质16份及其他抗性种质43份,首次发现了黄金艾蒿、细裂亚菊分别是菊花抗蚜、耐寒育种的最优种质,成果获评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选育使上了“绣花功夫”,培育出的菊花品种多、品质好,自然深受市场欢迎。目前,由南农大自主选育的菊花品种达400多个,其中切花品种近300个、盆栽多头小菊品种100多个、功能性品种30余个。上海虹华、云南丰岛、浙江海丰、开封市园林局等国内数一数二的菊花生产企业或单位争相合作,寻求技术支持。
  在躬耕育种栽培外,团队在菊花的产业链条上又做起了“大文章”,不断开拓“菊花+加工”“菊花+康养”“菊花+文化”“菊花+美食”等多业态融合发展之路。在团队负责人陈发棣看来,现代农业的理念之一,就是让传统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第二、三产业加以延长与拓展,只有推动一、二、三产业充分融合,才能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潜力、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正所谓“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宣传部 许天颖)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