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洪流中蓄积破土的力量

我校隆重举行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

期次:第932期       查看:275

本报讯 9 月 30 日上午, 我校 2020 级新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学校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两校区线上线下全程互动,校党委书记陈利根、校长陈发棣分别在卫岗和浦口校区, 与 4410 名本科生新生、3584 名研究生新生、59 名预科新生,所有校领导、各学院及部门负责人、全体辅导员和所有新生班主任一同参加了典礼。典礼由校党委副书记刘营军主持。

陈发棣从“南农之美”说起,带新生们一同揭开即将上演的“南农故事”。陈发棣勉励学子一要抓住时代机遇,树立“勇挑担,敢为先”的自信心。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勇挑重担、敢为人先,在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征程上书写答卷。 二要追求科学精神,增强“强本领,阔视野”的进取心。 作为三农事业的接班人,要守住“强农兴农”的初心、练就科技创新的本领, 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争做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三要探索求学之路,保持“勤思考,善发问”的好奇心。要坚持和发扬科学家精神,要主动向学术大师靠拢, 要饱读有字之书、善读无字之书,要坚持“四个面向”,不畏艰险,不断探索,勇攀科学高峰。四要锤炼人文素养,培养“善学习,能贯通”的仁爱心。在享受科学美妙时,努力培养人文情怀和仁爱之心, 融会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习,构建和谐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知识体系,成为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复合型人才。

陈利根为全体新生讲授题为《躬耕大地心怀山海———在时代的洪流中蓄积破土的力量》的开学第一课,继去年的“使命之问”,引发了“力量之问”的思考。

陈利根从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专家教授投身教学科研一线、凝聚战疫中的南农力量说起, 通过大量动人的校史故事、校史人物以及发生在身边的鲜活案例,带领师生共同思考 “农业是什么”“大学是什么”“农业大学的学生要干什么”这三大议题,勉励青年学子俯身大地、探寻农业的“压舱之力”,守望山海、触摸大学的“铸魂之力”,拥抱时代、释放青春的“逐梦之力”。

陈利根表示,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 他从国家与社会的“大历史”中,与新生一同回望近 120 年的南农校史,列举一代代南农人救国图强、耕读传家、接续奋斗的故事,生动诠释了“诚朴勤仁”的校训精神。

陈利根说,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机遇,南京农业大学的使命就是要承载“致力于人类生存与健康”的责任、书写“扎根大地、兴农报国”的担当。 一代代南农人接续奋斗,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大文章”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写在了立德树人课堂里,现在也将把“大学问”“真本领”传授给新生,赋予其贯穿整个人生的力量。

陈利根指出,在座的新生是 21 世纪 20年代的第一批大学生, 成长奋斗正逢其时。到本世纪中叶,这批学生正是国家民族的中流砥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必将落在这批学生的肩上。

在时代的洪流中,作为国家民族的青年一代、作为新一代南农人,应该如何蓄积力量、扛起一代人的使命? 陈利根认为,“诚朴勤仁”这四个字的校训中给出了答案,他勉励学生要以“诚”为根本,有坚持真理、崇尚科学之“诚”,做理想信念的守护者、诚实守信的践行者、科学知识的探索者。 要以“朴”为底色,有扎根大地、服务人民之“朴”,紧紧扎根在中国大地上学知识、做研究、强本领,在服务“三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事业中接受历练和成长。 要以“勤”为品格,有不畏艰难、奋发有为之“勤”,咬定青山不放松,无论是走在坦途大道、 还是遇到困难险阻,都有一往无前、 急流勇进的勇气和坚持,把勤奋固化为人生的习惯。 要以“仁”为己任,有心怀家国、兼济天下之“仁”,把家国情怀熔铸成自己的精神坐标,把爱国、奉献、担当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

陈利根强调,“诚朴勤仁”是南农最鲜明的精神特质, 是南农人最生动的信念力量。这种特质和力量将在新生身上传递,引领学子披荆斩棘、不负使命、乘风破浪。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 在人才。这个科技、这个人才,既在现在的我们,更在明天的你们。”陈利根通过不同年代校友的成长发展经历,勉励青年学子通过努力奋斗,创造明天的辉煌。 他把新生比喻为播撒在百年南农深厚土壤里的一粒种子, 从这里扎根生长,求诚、求朴、求勤、求仁,在属于自己的新时代,为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早日实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蓄积力量、破土而生、向阳绽放。

开学典礼上,园艺学院侯喜林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 动物医学院研究生臧铭慧、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新生钱致禾分别代表新、老生发言。 新生们进行了入学宣誓,奏唱南京农业大学校歌。

(宣传部 许天颖 学工处 顾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