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校歌想起“南农精神”

期次:第934期       查看:367

又是一年新生的入学典礼,校歌悠扬的旋律在我的耳畔再度响起,刚刚迈入南农大门的新生们或许还无法完全理解校歌之中蕴藏的深意,入学将近一年半的我对南农先辈的事迹已有所耳闻, 不由自主地跟着校歌的旋律吟唱,思绪也渐渐飘远,在校歌的指引下仿佛回到那段峥嵘岁月……

校歌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中国农业展览馆原党委书记王红谊先生作词,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陶思耀先生作曲,其中不仅蕴含着南农“强农兴农”的家国理想,还有先行者们为我辈青年作出的表率与满满期许。

“钟山挺秀是你的风骨, 长江浩然是你的雄魂”,卫岗校区位于钟山脚下,处于长江贯穿而过的南京城,借山水说农大校园的确是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1952 年南京农学院成立的时候,校址设在丁家桥,之后随着南农师生人数的逐年增加,老校区的教室和校舍已经远远难以满足需求;老校长金善宝院士竭力主张迁往城外办学,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以及江苏省委的支持下得以实现, 也正因如此,现在的南农师生才能站在主楼北门远眺“钟山挺秀”,好不惬意! 其实,更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是以金善宝老校长为首的南农先辈们摈弃世俗繁华而至“荒郊野外”,甘愿“板凳十年冷,孤灯一豆悬”的精神。 百年南农历经风雨洗礼,或许人变了,但精神永存:“雄魂”依旧,“风骨”魁奇!

“人民的衣食铭刻心中,祖国的强盛身当重任”, 邹秉文先生是我国近代农学之先驱,也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开垦者。 1910 年,年仅17 岁的邹秉文便远赴重洋到美国读书, 后来又因成绩优异被补取为留美官费生, 考入康奈尔大学。 近代中国遭受着西方列强的巧取豪夺,民族经济与工商业一蹶不振,农业问题同样严峻,严重的病虫灾害首当其冲。 于是,正在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就读的邹秉文义无反顾地转变了自身的研究方向, 专修植物病理学。 邹老对于我国现代农业和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是无法泯灭的。 20世纪 40 年代, 他在美国编辑 《中国农业》月刊,后来又四处奔波,先后争取到美国农业大学奖学金名额 200 余个,选派了中国各大学的农学院毕业生和青年教师赴美进修。 这批农科留学生学成回国后都成为振兴新中国农业事业的重要骨干。 先生还不遗余力地组织外国专家来华讲学等等。 由于参与帮助新中国的农业事业, 邹老受到了美国移民当局的传讯。 1956 年 8 月,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他返回祖国, 受聘为农业部和高等教育部两部的顾问。 正是邹老对于底层人民温饱问题发自内心的关切,对于祖国强盛的真切期盼,推动着他为中国现代农业科学建设事业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整体改革贡献巨大的力量。中国农业需要更先进的专业技术, 中国农民需要更真切的人文关怀,而作为南农学子,这是我们应该承担起来的责任。

“在跨世纪里程中迎接挑战为中华腾飞腾飞,拼搏奋进。 ”其实,对于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用行动去助力农村发展,一些优秀的南农“先行者”早已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们中有的人高学历毕业后回到田间,只为种出最为优质的大米; 有的人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所长,用科技去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还有的人自愿去贫困的西部支教、勇敢地为疫情一线提供志愿服务……这样的人在南农还有很多,他们真切地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 并不值得夸耀什么。 南农人总是踏踏实实地将每一件事做好,然后保持足够的低调,我们不慕名利,只是希望能够提供切实的帮助,因为这便是我们的初心与使命。

从《南京农业大学之歌》发散开去,我们不难发现“南农精神”的朴实无华,也不难发现“南农精神”的至宏至伟。 唱着校歌,我们会想起先辈们在建校初期“嚼菜根,做大事”的筚路蓝缕;会想起志士仁人们心系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首创之功; 还会想起后来者深入群众、奉献自我、敢于担当的故事……

百年南农, 人才荟萃, 伴着校歌的流传,“南农精神”也必定会一如既往地如钟山巍然,挺拔秀丽;如长江浩然,滔滔不绝。

(全媒体中心 孙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