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日的谈天说“地”

资环院7教授共上生态文明公开课

期次:第937期       查看:115

12 月 5 日是第 7 个世界土壤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持土壤生命力、保护土壤生物多样”,南农大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土壤学系的 7 位教授以公开课的形式,共同探讨土壤健康议题。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百谷草木丽乎土”,千百年来,如何提高粮食产量、解决温饱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在进行了 60 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人民成功解决了数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潘剑君教授介绍,早在上世纪中期,以黄瑞采为代表的南农土壤学专家就开始对土壤调查、土壤改良的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升级,广大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不仅要“吃得饱”,而且要“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 陈效民教授认为,这一观点反映出人们从注重粮食高产到注重粮食安全的转变,更深层次的应当是从关注土壤肥力到关注土壤健康的思想认识的转变。

从“以肥为本”到“绿色发展”

土壤肥力关系到作物生长和粮食安全,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必须重视土壤肥力的培育。 但肥沃土壤真的就更高产吗? 李辉信教授表示,“土壤好比人的胃,承受能力有限,而人们为了追求高产,盲目投入肥料、农药,造成土壤被破坏,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虽然土壤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但当污染物含量超过最大负荷量时,会引起土壤生态系统平衡和功能的破坏, 也会对农产品安全、人体健康甚至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从潘根兴团队的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研究到邹建文团队的陆地表层碳氮过程与全球变化研究……南农大资环学院的土壤学教授们一直致力面向生态文明、面向人类健康主战场开展研究,促进土壤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构建土壤与人类命运发展的共同体。

从“落地生根”到“万物健康 ”

如果说过去土壤承载的是“食以土为本”的功能,那么现代土壤承担的就是“万物健康”的使命。 潘根兴教授表示传统土壤学往往以肥力为中心,而如今土壤健康的概念已经与食品健康、万物健康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社会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福春教授认为,“土壤梦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我们所承担土壤健康的‘绿色使命’,终将汇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中。 ”

南农大资环学院陈硕桐博士生表示, 作为新一代“土” 青年, 他们不仅找寻科学解决土壤健康问题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传播土壤健康的理念,唤起更多人共同参与到“爱土护土”的队伍中。

近年来,南农大资环学院紧紧围绕服务国家社会重大战略“做文章”。 该学院党委书记全思懋介绍,在世界土壤日集结共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共上一堂生态文明公开课,围绕专业课程特色,融合专业教育与价值观教育,进而引导广大师生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勇担使命,通过对土壤健康的关注,找到科学守护土壤、地球以及人类健康的“一体化健康”方案。

南农大资环学院 2018 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土壤健康实践团成员李雪琪表示,“这节公开课让我们感悟到了以黄瑞采先生为代表的土壤学拓荒者们科研报国的初心、7 位专家教授的知农爱农情怀, 作为新农人,我们要用所研所学保护生态、保护土壤,为地球护‘肤’。 ”

据悉,在世界土壤日南农大还将通过启动土壤健康实践团队、开展土壤知识线上竞答等活动引导师生关注土壤健康、关注生态文明。

( 资环学院 聂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