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洪流中勇立潮头

一诚天下动 千圣会农耕

期次:第960期       查看:388

本报特约评论员 董维春

2022 年 3 月 2 日,南京农业大学在体育馆召开全体教师大会,陈利根书记和陈发棣校长作了动员讲话。 大会颁发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奖, 号召全体教职工凝心聚力、敢为人先、奋进一流、共向未来,在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中阔步前行。 这是建校 120 周年新春之际,学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出的一次总动员,在新时代强农兴农使命中提交的一份新考卷。

大江滔滔东入海,我居江东。石城虎踞山蟠龙,我当其中。这是金陵大学校歌的前两句。 纵观中国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百年史,其机构主体经历了清末农务学堂、民国综合性大学农学院和解放后单科性农学院、多科性农业大学与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阶段, 在很多重要历史节点上,南农发挥了先驱和示范作用,创造了很多中国第一,唱响了很多南农故事。

清朝末年,积贫积弱,民不聊生。 “富国之道不外农工商三事,而农务尤为中国之根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宏论。 他倡建了中国最早的两所农务学堂, 其一是江苏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的前身,是南农前身之一中央大学农学院的一脉; 其二是湖北农务学堂,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 此外,他也是三江师范学堂的实际创办者。 19 世纪末出现的新式农务学堂教育,是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端,虽然突破了中国传统教育,但并不具备现代科学教育的完整体系。

1914 年春,金陵大学创办的农科,是中国大学第一个四年制农业本科教育,成为现代农业科学教育的先驱。 在金陵大学农林科创始人裴义理和凌道扬、 韩安倡议下,1916 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植树节。 1921 年,卜凯在金陵大学创办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农经系,与夫人赛珍珠(共同谱写了大学与《大地》 的故事, 并于 1936 年在中国率先开展农科研究生教育。1944 年,樊庆笙跨越两大洋和驼峰航线,将青霉素菌种带回中国,为战争中的中国作出了贡献。 金陵大学是第一个在中国政府备案的教会大会,也是教会大学评估中唯一的 A 类大学。 陈裕光作为第一位担任教会大学校长的中国人,提出了“诚真勤仁”校训,实行了贯通中西科学文化的办学思想。 金陵大学农学院借鉴了美国高等农业教育经验, 扎根中国大地,发展迅速,盛誉海内外。

1914 年 6 月 10 日, 一批庚子赔款生在康奈尔大学的黄昏聚会,提出了“欲富强其国,先制造其科学家是也”的科学救国理想,创办了《科学》杂志和中国科学社。 中国科学社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并于 1918 年回迁祖国。 其早期社员中的邹秉文、过探先、秉志等先行来到南京,作为最早接受现代农业科学教育和获得高级学位的学者,他们执教于金陵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和江苏省立第一甲种农校,将现代农业科学火种传播到中国,提出了“农科教结合”办学思想,开设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农业科学课程,创办了中国大学第一个生物系、病虫害系、园艺系等现代农业系科组织,创办了中国农学会、植物学会、动物学会等近十个全国性学会, 促进了中国农业科学家学术共同体建设。 中央大学农学院以其“诚朴雄伟”的气魄和大师云集的实力,成为民国时期全国农业教育与科研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并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筹备, 使中国成为该组织的创始国。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是一场由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思想解放运动, 也促进了清末农务学堂办学模式向现代农业科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成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在这个重要转变中,南农的前身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胡适的评价是,民国三年(1914 年)以后的中国农业教学和科研的中心是在南京, 即金陵大学农学院和中央大学农学院。 这两个农学院的初期领袖人物都是美国几个著名的农学院出身的现代农学者, 他们都能实行他们的新式教学方法,用活的材料教学生,用中国农业的当前困难问题来做研究。 1936 年蔡元培认为,中国当代的著名生物学家中,十有九个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这个生物所(生物系)发生关系。1948 年中央研究院遴选的第一届 81 位院士中, 中大金大农科校友占到了九分之一。

1952 年的全国院系调整,奠定了新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基本格局,南京农学院也应运而生。当时,全面学习苏联模式,农学院全部脱离综合性大学独立办学, 开始了中国单科性农学院长达 30 多年的办学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从北大荒到云贵川,从黄海滨到昆仑山,南农学子遍布全国,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勇立时代潮头。 1963 年,南京农学院成为全国第四批全国重点大学,是当时全国 68 所重点大学中少数几所农业院校之一。在拆迁合并磨砺中,南农人始终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品质,坚定坚韧地战胜了各种困难。

金善宝是南高师农业专修科 1917 年成立时的第一届学生,是南京农学院 1952 年组建时的第一任院长。 他 102 年壮丽而漫长的一生,见证了南农解放前半个世纪的历史与辉煌,描绘了南农解放后半个世纪的光荣与梦想。 他是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之一,选育的“南大 2419”小麦成为当时的当家品种。 他勤于育人、桃李芬芳,他深爱祖国、深爱母校,他多次上书国家领导为南农发展出谋划策,如选址卫岗、从江苏农学院复校和 211 工程建设等。 1994 年,作为百岁老人最后一次回到母校参加校庆, 他坚持要以一个学生的身份站着发言。 作为一种传承,南农设有金善宝奖学金和金善宝书院,立志培养一代代像金善宝那样的知农爱农杰出人才。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南京农学院在复校中获得了新生,1984 年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不断朝着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 农业部批文中提到,在努力办好北京农业大学外,力争 1990 年把南京农学院、华南农学院建成名实相符的多科性、综合性的农业大学。这个批文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除少数几校外,当时高等农业教育机构形态主体是 1952 年院系调整后的单科性农学院,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随后,河北、河南、沈阳、东北、华中、西南、四川和西北等农学院纷纷于 1984-1985 年更名为农业大学,开创了中国多科性农业大学建设时代。

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高等农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系统内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 1996 年和 1997 年,南农通过了“211 工程”建设农业部预立项和预审,1998 年正式纳入国家发改委建设计划, 但这张门票确实来之不易。 1998 年 3 月 18 日,学校在原大礼堂(现已拆)召开全体教师大会,翟虎渠校长全面布置了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211 工程”建设和迎接国家教委本科教学优秀评估。 1999 年的评估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早期试点,在上海、南京和天津各选 2 所大学,且应有 1 所不通过,目的是为后来的全国评估积累经验。 4 所国内顶尖综合性大学优势明显,2 所行业院校将成为不通过的大概率者。报名参加这次评估是需要极大胆识的,但我们通过了这次评估。

2000 年,国家进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行业部门不再直接管理高校。农业部有 8 所重点院校,北农大与北农工已于 1995 年合并为中国农大, 西北农大在 1999 年重组时已先行划转教育部,两校之外的竞争十分激烈。成功划转教育部主管和入选全国第三批研究生院, 决定着南农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与“211 工程”建设和本科教学评估打下的基础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南农人“凝心聚力、敢为人先”的精神。 1999年的高校扩招,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南农也很快发展为一所“万人大学”,并于 2001 年实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突破。经过多年努力,南农已初步建成为一所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构建了门类相对综合的学科结构。

2011 年,学校通过“1235 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在大众化与城市化相交中,学校遇到了人才队伍和办学空间发展瓶颈问题,由此催生了“钟山学者计划”和新校区建设计划,目前这两大计划均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2 年的110 周年校庆,成为一次“激情燃烧的岁月”,迸发了南农人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在学科建设方面,进入了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一批学科跻身世界和中国一流学科行列;在国际化方面,实现了 Nature、Science 等顶尖期刊论文的突破,与国际组织合作颁发了“世界农业奖”,创办的全英文期刊成为行业领军期刊;在基地建设方面,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的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建成了一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社会服务基地,同时脱贫攻坚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此基础上,2019 年学校将发展目标调整为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并通过“1335 发展战略”予以实施。

寒色远,启新征。 一诚天下动,千圣会农耕。江南春早诗情引,坊下梧桐吹凤笙。南京农业大学 120 年的发展史,是一部前辈垦荒拓宇、后辈不懈求索的历史,是一部扎根中国、放眼世界的历史,是一部心系苍生、弦歌不辍的历史。 在乡村振兴战略、新农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同频共振的新起点,南农人将在时代的洪流中勇立潮头,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