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云端育人阵地 提升在线教学质量

期次:第962期       查看:380









“疫”思毅行,“课”不容缓。 根据学校疫情防控的统一部署,本学期线上教学活动持续开展。 任课教师准备充分,授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授课状态良好。 学生按时在线上课,精神饱满,积极配合。 为确保线上教学平稳有序,学生学习成效不降低、教学质量“不打折”,学校制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在线教学管理工作的通知》,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在线教学要求。

3 月份,全校共计 3309 门次课程在线教学,教师使用课程中心平台上传了 256584 个学习资源,日均 11562 人次在校学生通过课程中心平台学习,完成教师发布的教学任务并和教师进行互动,日均师生互动次数达 918 次。 学校在线教学情况整体运转良好,工作重点也由“保秩序”向“提质量”转变。

今天本报邀请到了四位老师来分享他们的“云”上课经验。


吴敏 植物保护学院

《普通昆虫学实验》《普通昆虫学实验》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通过动手和动脑,把学过的普通昆虫知识在实验中体验,并转化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线上教学无疑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这个考验的是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老师教学的责任感。

针对这个《普通昆虫学实验》线上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种混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一是线上直播课。老师通过腾讯会议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展示, 视频播放和PPT 讲解来展示整个实验过程;

二是学生自己在宿舍做实验。通过把蝗虫给到学生,让学生完成观察实验并拍照记录;

三是群内答疑。 通过班级 QQ 群答疑,学生与老师热情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课程录音,实验的微课视频和一些网上教学视频;

五是设计有不同难度梯度的作业。让学生闯关获取额外加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是利用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动画视频ENT425-Insect Mouthparts interactive。

学生感想:植物保护专业 魏然

昆虫分布在世界的每一寸角落,而昆虫学作为一门与大自然戚戚相关的学科,本学期线上的《普通昆虫学实验》课程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去亲近接触、深入了解这些自然界数量丰富的成员。 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课件中的图片、标注,以及提前制作好的网页动画仔细分析东亚飞蝗的头部结构及感官,并利用多种途径给到我们实物标本,以帮助我们对照理解。这堂课将理论课学到的知识更加具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更加具有趣味性,深深吸引着班级每位课堂参与者。


马秀鹏 外国语学院

《丝路沿线国家文化》《丝路沿线国家文化》 这门课程以了解丝路沿线区域文明重点国家的风土人情;掌握古今丝路历史演变和丝路沿线重要国家的现代发展;体悟“一带一路”倡议的继承性、时代性、先进性为教学目标, 以故事分享、案例分析、视频介绍和图片呈现等形式,丰富内容深度。 受疫情影响线上教学成为本学期授课常态,虽有种种不便,但相较于课堂授课,自有光环。

虽然本课程是门通识课,但通识并不等于基础,而在于融会贯通和博闻多识。 所以,本课程在保证呈现重要国家纷繁历史的前提下, 特别注重各国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文明传统。 以农耕文明的代表中国和海洋文明的代表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为例。古代海陆丝路,无论是张骞出塞还是郑和七下西洋,多秉承和践行了和平交往,少有武力掠夺。 “一带一路” 倡议承载的“五通”正是古传统的当代回响。而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等国,虽有地理大发现之功,但给原生文明带去了惨痛灾难,其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至今犹存。 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这些内容耗时很长且容易流于书本讲解。 如今,借助于线上平台,把现有视频(张骞出塞、郑和下西洋、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新航道的开辟)提前分享给学生,既可以让学生对上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又可以使教师减少背景梳理,直达重点。

线上授课学生更为积极。 线下教学时,许多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虽知道答案也不愿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但线上使他们有了时空距离,反而更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学生感想:法学专业 王浩琦

通过《丝路沿线国家文化》线上课程学习,领略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风光、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虽然没有亲身去沿线国家实地体验,但是通过老师的授课内容让我们体验了一下“云”旅游,与其说这是一门课程,更不如说这是一场无比难忘的异国之旅。 从第一节课的古代和现代丝绸之路的对比和变化,新丝绸之路的国内外原因、目标、原则和理念,连接到之后巴基斯坦的文化介绍,在丝绸之路的位置。 之后便是希腊、俄罗斯、中东地区、中东欧地区等地区的历史、文化、政治、宗教等各个方面,让自己的视野得到了扩宽,以前仅仅是在书本上了解到上述国家地区的情况,现在通过老师系统地介绍,着实让我大感惊奇,之前对于一些地区的偏见也得到了消除。能够体验一次云游览和聆听着老师的亲身经历,对于我的整个本科学业生涯而言是非常值得了。


刘传俊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中文写作》疫情防控期间,《中文写作》教研组为积极应对在线形式授课,对课程教学方式设计和内容安排开展了多方面的调整,一是根据在线教学方式特点加强课程设计,每一讲在讲授相关写作知识的基础上切实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和沟通能力,例如文学类写作部分开展将作品写作明信片上,捕捉散文的诗意瞬间; 应用文体部分融入 PPT演讲汇报; 创意写作部分进行家乡美食评论写作,调动感官和个人记忆。 二是根据在线教学自主学习特征,加强课前准备和学习资源建设。 本学期开课前通过“学习通”向学生推送加缪《鼠疫》、毕淑敏《花冠病毒》、阿卜杜勒拉扎克·格尔纳《天堂》、杨绛《我们仨》等作品,自主学习通过数字化学习内容交互来完成既定目标的学习。 三是根据文、理、工科等专业类别的差异,适当调整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 四是积极回应学生对成绩的关注度,强化过程化考核。 注重评价反馈的及时性和反馈的全面性,通过课堂写作、平时作业、考核任务完成度等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习存在的不足。

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个性差异,尽全力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写作水平上获得成长,这是《中文写作》教研组每一位任课教师的目标所在。

学生感想:物流工程专业 刘林霞

新学期伊始,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学校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在《中文写作》的第一讲线上课,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中文写作思维和“段落写作法”的主要内容,让我们对课程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老师善于运用课堂互动,通过出生日期分组的方式拉近了班级同学的距离,整个课堂生动有趣。

在线上课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讲诗歌散文那一讲。老师想尽办法将明信片送到我们浦口校区同学手中,先在课堂中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浪漫,接着让我们自己在明信片上写下最想说的话,最后让我们送给最想送的人,教会我们如何将浪漫传递下去。 这样新颖的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课程参与感以及课堂兴趣,还有一些应用文讲解,逻辑分析和规范写好学业论文的要求,都让我受益匪浅。


李国华 理学院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 课程以中国大学 MOOC 作为教学平台,开展翻转教学,学生在指定的一周时间内看完相关的教学视频,并完成单元测试题(观看视频的次数和时间、单元测试题正确率以及参与在线讨论的情况作为平时分的计算依据之一)。 教师每日登录课程网站的后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查看观看教学视频的次数和时间以及单元测试题的完成情况,对学生在线讨论题的完成情况点赞或点评。

除翻转课题外, 还采用腾讯会议的形式进行线上教学,主要是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的讲解,在此基础上,讲解讨论教材的所有习题,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查漏补缺。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讲解过程中适当穿插课堂讨论题,并用“线上板书”(采用 CHEMDRAW 软件) 画出结构式和分子模型以及在线分子模型展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同时在课外建立学习微信群, 在群中提出一些重要问题供同学们集中讨论,教师适当点评,同时及时回答同学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典型问题在微信群集中答疑。

学生感想:植物科学实验班(金善宝书院) 朱琪

从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六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疫情反复,我们以线上的方式学习了李国华老师的有机化学课程。在开课前,李老师就建好了微信群,及时发布了每周的教学任务。通过李老师“翻转课堂”教学的方式,我们可以提前对上课的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和理解,预习中的问题可以在微信群中提出,李老师都会给我们耐心地解答。 老师在线上课程中通过腾讯会议对课程 PPT 进行讲解,根据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选择例题,讲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课下布置作业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及时批改并讲解学生易犯错误的点。 李老师的授课非常精彩,让我对有机化学这门课程充满信心,我相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线上学习一定会收获满满!

供稿 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