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 以德而耕,弦歌不缀

期次:第971期       查看:445


编者按:他们品德高尚,言行雅正,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他们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他们模范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廉洁自律,积极奉献社会;他们事迹突出感人,是师生公认最为杰出的 2022 年南京农业大学师德标兵。 三尺讲台育桃李,四季耕耘写春秋,让我们走近这一个个爱岗敬业、桃李丹心的师德榜样。

徐国华:一抹春日暖阳,照亮每一条料峭的教学和科研之路

“凭‘敬业,学高,身正,关爱’职业素养做好教育教学,以‘创新,合作,勤奋,诚信’学术文化指导学生科研。 ”平易近人、学术严谨,是周围师生对他的普遍评价;不辞辛劳,躬身耕耘,是他在教学科研的生动实践。 他是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徐国华。 无论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他都如一抹春日暖阳,照亮每一条料峭的教学与科研之路。

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徐国华从教三十载如一日,奉献教育事业培根铸魂,用心培养创新人才。 他主讲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植物营养学”兼具理论深度及应用实践,广受学生好评。课程根据植物需要养分的基本规律、利用过程、施肥调控为主线,分章授课,同时用最新研究成果支撑教学,让学生既能夯实基础,又能开拓视野。

徐国华治学严谨、教学有方。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他常常用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入课堂,譬如“哪些是导致全人类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植物营养是我们粮食的粮食”、“合成氨发明与粮食生产”、“粮食安全与营养安全”,引导学生思考课程的重要性和学术性,也让课堂摆脱纯学术的枯燥感。他用灵活的教学法,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乐学、善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 徐国华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和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在本科生的课堂上,徐国华会在书本知识外,举例分析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植物营养学的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研究生的授课,徐国华更重视融入前沿科研成果,加强专业性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课题的研究上开拓创新,提升学术能力。

“老师的课程让我了解了植物营养的奥秘,点燃了思考的火苗。”“我在课上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各营养元素对于植物的重要作用,对一些文献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受益匪浅、收获颇多,是学生们对徐国华课堂教学的一致评价。 他从日常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扩大了教学的知识的深度及广度, 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作为学生点亮科研星光的引路人。

春华秋实满庭芳

师者,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友者,及时勉励,伴我前行。徐国华和学生们便如此这般,亦师亦友。

徐国华始终坚守着师者的初心,是学生口中的“科研狂魔”。 怀揣着对科研的热情,秉持着认真、严谨、踏实的作风,展现了新时代导师的风范。 “做研究,就要吃得了苦,脚踏实地,要走到田里去多看多观察,要多记录,这样才有可能有意外发现。”这是徐国华对学生们说得最多的话。徐国华对其团队试验基地的情况非常关心,频繁地实地查看基地的管理情况和作物的生长情况是他的常态。

亲切和蔼、平易近人,是对徐国华的最好写照。 私下里的徐国华总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起讨论食堂的美食,为学生发放“高温补贴”, 为学生生活中的烦恼排忧解难……因为担心骨折的学生,徐国华亲自为他联系医生,亲切地询问结果,给在孤身在外求学的学子给予家人一般的陪伴。 “遇到徐老师这样的良师,真的很幸运。 ”

工作有态度,生活有温度。 徐国华不仅仅只是传递知识的良师,更是培养学生学术兴趣,教授人生哲理的益友。

以勤勉为本

“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八个字诠释了徐国华的工作态度。从讲台到台下,从课堂到实践指导,他一直行走在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的路上。

科研就像一座永远爬不完的高峰, 徐国华作为导师就像是攀登途中的领路人,在学术上严格要求,言传身教。他的一位学生回忆,因为徐国华老师帮助他通宵采样,凌晨两点多还未回家;而第二天,他一早就到办公室开始准备当天的教学内容。 徐国华和学生说过,只要他的办公室挂着“工作中”的牌子,学生们可以随时敲门进来和他讨论课题。徐国华还经常会在晚上去学习室、实验室“逛逛”,了解、交流学生们的学习、科研情况。 类似的点点滴滴,早已化作他的日常,细数不尽。

他将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先后多次牵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植物营养学领域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是植物和动物学领域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徐国华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和努力为学生言传身教, 用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位学生, 努力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本。

辛勤 30 余载,徐国华为社会培养了众多学生。在科研和生活中,他就如春日暖阳般,让人“有盼头、有力量、有希望”,陪伴学生在像“春寒”的科研之路上发光发热。

(全媒体中心 宗易 董鹤洁)

 

 

吕波:以情育人 以才树人 以言导行 以身立教

在上课铃响之前,理学院化学系教师吕波教授早早地到了教室,走到每一位同学的座位前,俯身询问起他们的学习情况,上节课的笔记整理好了吗? 这节课的内容预习了吗? 课外的延展阅读了吗? 一个个问号在得到回答后变成了满意的感叹号, 吕波也直起身往讲台走去,开始今天的课程。 34 年讲台耕耘,吕波始终坚持“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才树人,躬行实践;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初心,俯身与起身之间,让千千万万个问号变成了感叹号,让一个个迷茫的心灵拥有了坚定向前的力量。

心有劲则力无穷

每一学期的第一节课,吕波总会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努”字,他告诫学生:“心有劲则力无穷,这就是努力!”只要向着一个方向努力下去,绩点、奖学金等荣誉只是这条路上顺手采摘的花,披荆斩棘到达终点时, 发现自己已经鲜花满怀。 这不仅是吕波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对自己的激励。 吕波主要从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极承担教学工作,主讲多门课程,年年超额完成工作,年平均工作量大于 2.0,教学效果优良,二十多次教学综合评价优秀,六次获学校教学质量奖。吕波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信念,勤勤恳恳收获桃李芬芳。

30 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和不断探索, 吕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课堂上既要求严格又不失去幽默风趣。 在强调学生世界观改造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方法论的实践。不断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进课堂,如问题导向式学习,翻转式教学等能灵活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吕波讲课条理严密,高低抑扬,引人入胜,写在黑板上的化学结构式也端正严谨,每一个知识点他不仅要讲透,还要拓展,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好奇心, 看似随口留的问题他都记得, 下次上课还要提问,那么多学生,他都能叫得上名来。

以生为本,因人施教

说教不如身教,以身作则,做好育人工作,吕波用自己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态度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多年来坚持通过“师生一封信”“课程前后的问卷调查”“师生面谈”等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吕波在课堂教学中力争做到 “知”彼,在“知”字上下功夫,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把“授渔”贯通于“以鱼”的过程中,把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传授给学生,得到学生认可。先后获得学校“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和“教书育人楷模”的表彰。

课程教学前吕波会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化学背景情况,掌握的情况,学业规划,未来的职业规划,对老师教学方面的要求和期望等,课程后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收获如何,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有无发生变化,对课程学习的满意度如何。师生一封信的活动针对大一本科学生开展, 吕波根据每个学生学习化学情况的差异,每个学生在中学阶段所采用学习方法的不同,每个学生适应大学新生活的不同等等,对每位学生提出一些学习上的建议;指出学生过去学习中被忽略的东西,如注意知识的拓展,知识点的整理和总结,以及知识点的应用等;告诉学生如何记笔记,如何利用网络信息等丰富和补充知识等等。 师生面谈主要是针对在教学中出现学习状况的学生,请到办公室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有时候吕波还会把班长、学委请到办公室,了解全班学习情况,给他们提出改变班风、学风的建议和方法。 所有这些加强师生交流,帮助学生学业的提升。

2022 年 3 月,吕波成为中组部第十批援疆团成员,来到新疆农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担任主管本科生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希望将自己在教学方面积累的教学经验在援疆工作中发挥作用。”他来到新疆后,积极调研,了解情况,开展了本科生化学分级教学的试点,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讨,参加各类教学活动,如天山教学思政论坛,学校教学创新大赛,大学化学论坛等,取得较好地成绩。

在讲台耕耘的 30 多年光阴转眼即逝,岁月让白发已悄然爬上了吕波的两鬓,声音也不再是年轻时那么清脆,然而不变的是他从事教书育人的热情,是待学生像自家孩子那样的关爱,是在课堂上依旧激情澎湃讲课的身影, 是做一名辛勤园丁将献身教育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信念。 因为热爱,所以坚定向前,“脚下的路还很长,需要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去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自己的特长,力争为国家人才的培养作出自己的贡献! ”

(全媒体中心 陈佩言)

 

林乐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林乐芬,我校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 26 年,一直坚守三尺讲台,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关心爱护学生,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教学与科研成果斐然。不忘初心,坚持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教书育人,辛勤半生。 源于敬爱,忠于热爱。 永怀师心,传道授业。 严于律己,教学相长。26 年的坚持与热爱,26 年的探索和研究,26 年的责任与热情,26 年的勤奋与收获。林乐芬坚持育人初心,心怀金融伟业,为我校的教育事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教学中的满面春风

从教 26 年,林乐芬从资环院报告厅的阶梯教室走到教学楼的大班课堂,总结出一套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发现、科学观察和科学研究的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否定中诞生更好的想法。 ”林乐芬说道。

林乐芬的金融课堂平时成绩有三种考核方式, 一是随堂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消化情况。面对阶梯教室的一百多名学生,林乐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每位学生准时出勤,便在课堂教学结束前十分钟设置随堂测试,既能抽查同学到课情况,又能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可谓一举两得。二是期末小组为单位结合课程理论进行案例专题汇报形式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汇报的形式多种多样:新颖的辩论赛方式能够突出问题的冲突点, 以更吸人眼球的方式引起在场同学的思考与共鸣;独特的访谈模式以一问一答情形展开,在 PPT 展示的基础上一步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近两年课程学分设置减少后,林乐芬对考核模式也进行了相应改革:让各组同学自己录制视频讲述 PPT 内容,视频中仍旧可以有辩论、访谈等场景,同学们也可以围坐在草坪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后期的制作还能提高同学们的视频制作能力,并且可以起到自纠自查,使呈现效果尽善尽美的作用。 期末两节课,林乐芬会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展现同学们的研究成果,让每位同学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三是个人课程论文考核要求学生结合社会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运用所学理论,通过独立思考形成卡宴小论文,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本领,提高科研思考和写作能力。

林乐芬认为她与学生是相互给予的关系,她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同学们传递给她青春的活力与能量。 课堂上的林乐芬总是满面笑容,和蔼可亲,受到同学们的一致喜爱。

要求学生之前严格要求自己

从教以来,林乐芬严于律己,教学相长;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在要求学生之前,首先我要严格要求自己。 ”林乐芬在学术研究方面 20 多年如一日勤耕不辍,并取得了累累硕果。林乐芬多次主持省级、市级的教改工作,在农村金融和国际金融方面发表论文 120 余篇,主持厅局级、部省级、国家级课题 20 余项,连续四次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受到教育同行、学生、社会各方的认可。 同时,林乐芬也将自己的教学心得融入教材编写,主编了《发展经济学》《现代农业保险》两本教材,教学的同时不断向学生“求教”,以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我自己给学生做好榜样,教书育人,问心无愧。 ”林乐芬表达了她对大学教育的理解:“大学期间,学习到学习的能力比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更重要。 ”拥有自己思考的一套体系,面对问题能将“思辨”与“思政”结合,而不纸上谈兵,这是大学应该真正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本领。

2022 年 5 月 20 日下午 1 点半,投资系本科生毕业答辩,林乐芬怀着多年来的教学责任与热情,在手术一小时后,仍然坚持在医院的病床上边打点滴,边参加毕业生的论文答辩。

林乐芬的这些精神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位学生,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工作因热爱行稳致远

“我很幸运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从事自己热爱的教学事业。 ”林乐芬笑容满面,恳切地说道。

林乐芬生长在部队大院,她的父亲是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英雄,受父亲影响,林乐芬从小便立志成为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军人。而在求学期间,林乐芬幸遇良师,“不是个别,而是所有”,他们的一言一行给予林乐芬生活和事业上的指引,影响了林乐芬的梦想走向,使她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

林乐芬把追求人生目标的道路比作上楼,“有人可能赶上机遇坐电梯, 直接就上去了;但更多的人则需要一步步脚踏实地往上爬。”就像是她的教学道路,点着一盏盏不灭的明灯,印着一个个踏实的脚印,“走捷径,可遇不可求,还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在外行人看来,金融专业似乎淡漠无情,背后数字的浮动、走势的起伏不见人间悲喜,不通人间情意。但林乐芬却视金融为温暖之物,每个数字都寄托家庭的希望,承载着国家的强盛。 值得一提的是,林乐芬自 1998 年以来就注重将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情况,与后来的“课程思政”的本质不谋而合。 教学方面,林乐芬在《国际金融》的授课过程中,将视线投向全球经济热点,分析社会舆情;学术方面,她所专攻的农村金融与国际金融致力研究国家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一些咨询建议获得省级领导批示和报送全国两代会。

谈到这里,林乐芬双目炯炯有神:“每一份工作都有值得被热爱的部分,等着你去发现。 ”

一片丹心,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林乐芬勤于传道,乐于解惑,桃李芬芳满天下。 多年执教,将理论融入实践,将研究投入教学,关注社会问题,心怀天下金融大业,潜心立德树人。

(全媒体中心 赵芹昆 赵世佳)

 

石晓平:塑人自塑,从未停止

师德是什么? 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公平正直,是“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的以身作则。 在石晓平看来,22 年的教育事业中, 师德既是对学生持之以恒的指引和陪伴,也是从未停止的自我要求。

带着学生,一起“爬山”

“石老师不仅是我们学术研究的指导老师, 也是我们生活的引路人。 ”石晓平老师门下的博士生邹旭回忆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于学术之惑,师者是科研探索的指路人;于人生之惑,师者是黑暗中的指明灯。 对于如何帮助学生走出人生道路上的迷茫,石老师常常用讲述亲身经历的方式给予学生指引。 当学生面临困难,或是重要人生节点的抉择,或是前进道路上的阻挠,石老师通过讲述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思所想所做,回忆自己亲身经历的种种往事,连接起师生间感同身受的归属感,跨越时间和年龄的间隔,在学生的内心注入师者的教诲、长辈的关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时代在变迁,瞬息万变的社会总是以变幻莫测的形态展现在我们眼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面临着不尽相同的问题与困难,不变的是根属于师德的耐心与温暖。

“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这八个字,是石老师心中理想的师生关系状态。 有用的信息传递,知识传授建立在有效的交流之上,而有效交流的关键即在于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这其中不仅包含着师生间相处态度,更代表着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流状态。

石老师和他门下的研究生每月都有固定的师门活动、读书汇报,每年还要固定爬两次南京的紫金山,这几乎成了他师门的一个传统,从未间断,只要石老师身体状况允许,他就会陪着学生们一起去。

六七月份,天特别热,师门一众爬山,总是爬得汗流浃背,但石老师谈起这种事情却甘之如饴。 在石老师看来,“爬山”这件事情是他与学生共同的体验,共同的锚定点,也是一种对人生的暗喻与启示:“爬山就像人生,总是要历经艰苦,经过内心的折磨,压力的积蓄,从而让‘到达山顶’这件事情凸显出它的宝贵。 ”师门对紫金山一次次的攀登中不仅糅合了他对人生的态度,也映照着他对于学生从入学与毕业的攀登中秉持的态度和期望。

十几年来,无数次的山中漫步与谈话,都轻轻叩击了经历学生的心灵。 桃李季季,聚了又散,来了又走,但谈起和石老师爬山,都免不了流露出怀念与憧憬。 学生一届又一届,石老师也始终陪伴在他们身边。 他们爬的这山,是紫金山,学术的山,也是人生的山。

育人自育,教学相长

育人必自育,纠人先自纠。 石老师无论是在教学方式,还是言行品德方面,都秉持着这种态度。

石老师从事教育事业已有 22 年。 在这 22 年间,他见证了无数学生的成长,更以亲身实践者的身份见证着自身教学方式的变化与发展。

“刚开始教书的时候比较年轻,在课堂上会把自己认为有价值、重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学生接受程度可能会差一点。 但后来我们较早地引入了各种各样的课堂互动,例如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等。 这两年我也开始参与到本科生的教学活动,发现现在学生愿意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这也是一种改变。 这种反馈对于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心态也很有影响。 ”

与时俱进,结合目前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式的制定与调整,这 22 年间,石老师始终保持着与学生同行的态度进行着教学活动,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同样,在言行品德方面,石老师也始终践行着这种态度。 “你的一言一行,你开的玩笑,你举的例子,你所坚持的价值观,世界观都会影响到你的学生。 只教授纯而又纯的知识是不现实的,你总会涉及规范性的评价、价值性的判断。 就像我今天接受这个采访时,我的态度,都会对学生,对你们产生影响。 你对别人的影响重大,所以要时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这种慎重与自审,具有深深的感染力。

(全媒体中心何智婕 张梦露)

 

章文华:做点燃思维的火花

章文华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博士生导师, 从业 30 多年来,秉承南农人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精神品格,践行科研人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学术风格。 始终坚持“做一流科学、培养一流人才、强农报国”的崇高理想,并将其融入认认真真备每好一堂课、全心全意指导每一位学生、专心致志修改每一篇论文的实际行动中。传承和发扬好南农人“诚朴勤仁”的优良精神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坚持“开拓创新,做教学改革的践行者”,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章文华多年来深耕教学一线,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坚持“攻坚克难,做科学研究的力行者”,与团队一起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坚守初心、潜心钻研,曾获得江苏省高校优秀党员和第十一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走进生科楼三楼右转第一个房间就是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遗传改良实验室,穿过忙忙碌碌做实验的学生,实验室的尽头是章文华的办公室,打开门,映入眼帘的是两大堆码得整整齐齐的期刊杂志,办公桌上有一本磨得破损的厚厚的英汉生物学词汇, 章文华此时正在准备明天讲课的课件,PPT 上是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 他认为要给学生上好课,就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扩宽知识面,不断学习和补充专业新知识,广泛阅读科技前沿文献,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 章文华一方面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 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提升教学内容质量;另一方面紧跟教育发展新趋势,不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对自己所承担的本科课程《植物生理学》内容进行更新,遇到好的文献会及时引用到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启示、激发,做点燃思维的火花”,章文华重在培养学生品质素养、专业思维和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开始,章老师不同于千篇一律地介绍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而是从科研故事讲起,达尔文是怎么提出生物进化论的,这对生命科学有什么重要意义,从而启示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他讲到,达尔文观察很敏锐,总结推理能力很强,但他的数学不好,正是由于知识的局限性,让他的研究止步于此。 章文华告诉同学们要注意培养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才能在科研的道路走的更远。

“教学要有品味,我希望引导更多学生热爱科研。”每一位老师教学的群体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喜欢老师讲得粗浅一点,考试考什么就讲什么,这样听得懂也方便考试复习,但有一小部分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更喜欢章文华这种“触发式”教学。 有一名大三的学生,他不仅出现在章文华的本科生课堂上,还经常出现在研究生课堂上,章文华感到很奇怪就询问其原因,这位同学激动地说:“章老师,您的所有课程我都要跟着上! ”后来这名同学在学术上有了很好的成就。 章文华每每想起这件事都很感动,觉得自己的教学工作是有意义的,很多学生可能有做科研的天赋和愿望,但缺少点拨和机会,“学术如作诗,功夫在诗外”,要让学生热爱学术,重在对其学术兴趣点的挖掘、鼓励和引导。

在教学中,章文华认真准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以“严、真、实”为工作准则,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引导他们树立目标志向,培养他们底气、志气和骨气。章文华很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给学生讲解书本知识点的过程中会结合背景故事,通过实例来让学生理解“我们学习的课本知识是怎么来的,将来要成为科学家要注重哪些问题”,一遍又一遍耐心地讲解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的机理, 细致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 他的学生们都纷纷称赞章老师把知识讲透了,“像在听讲座一样,虽然烧脑,但集中精力上完整节课会觉得酣畅淋漓”,章文华真正让大家在上课过程中学有所获。

章文华坚持“时代在进步,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不但在学术方面,还要在修养、在品德方面”,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不断锤炼政治品格,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启发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报国之志,争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爱国教育的培养,不是空的东西,课堂上章文华尽可能地选讲一些国内优秀科学家故事。譬如, 他讲到我国植物生理学奠基人汤佩松院士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做优秀学术的例子, 首次提出用热力学中的化学势来分析细胞内外水分的运动,在植物中发现细胞色素氧化酶等等一流科学贡献,从而引导学生如何在条件好得多的当代用科技报国的使命感。

“为人师表,德高为范”,章文华在教书育人这一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认真负责地履行了一名教师的神圣责任,以高尚的师德、敬业的精神、无私的奉献,在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的道路上孜孜前行。 启示、激发,章文华就像一点火花,点燃着学生的学术热情。

(全媒体中心 陈佩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