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篮:用爱发电,砥砺前行

      编者按:“预选双冠,再创佳绩!”在2019江苏省大学生篮球赛暨CUBA南京赛区决赛中,我校女篮、男篮分别以37:32与82:76的分数双双拔得头筹,在后续全省对决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两支球队不断拼搏,在汗水浇灌中砥砺前行。       比赛不易,因爱不言放弃       “既然喜欢,那就坚持吧。”女篮教练杨春莉老师说。       我们了解到,女篮队员对这项运动、对球队的热爱为他们本次的成绩贡献良多。日常有学业要忙,而准备比赛意味着抽出时间来训练,因此训练时间不可避免与学习产生了冲突,女篮队员们都是在“用爱发电”。尤其每次比赛时间总撞上考试,学习与训练的抉择总会带来难题,热爱便成为加在学习和训练的天平上的砝码,使二者取得平衡,一些队员成功保研,可以说是学习运动“两手抓”了。       “我们学校成绩能保持得这么好,因为从校园文化来说,我们有单独的女生院系杯。”杨春丽说。这样的校园文化不仅仅是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女生对篮球这类对抗性运动的接受能力,给了更多女生上场的机会,也对校队人才的选拔功不可没。相比于其他学校,院系杯的开展使篮球运动在女生的范围受众更广泛,爱好者更多,自然使校队的组建更轻松。       总结经验,自信向上成长       与前几届比赛一样,本次比赛中也与老对手南京林业大学打得难舍难分,但近年来总是排名第二,原因正是随着队员的新老交替,战术位置上有所空缺;而南林队伍的优势一直保持,并且在决赛中能根据我方的弱点针对性地使出战术,让我方措手不及。“我们在预赛里发挥很好,靠中距离取得了整整八分,就算这样最后两分钟甚至追成了平手,险胜。”八分为预赛的胜利打下了关键的基础,最后以四分的优势超过了南林。       预赛的胜利给了队员们很大信心。但是,缺失的外线终究让老对手南林在决赛里抓住了机会,拉开差距。“知道弱点在哪里,以后就可以针对性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这都是宝贵的经验。”教练这么说。       “把底给守住,在底的基础上尽量往上。”往届女篮战绩一直不错,一直保持前三,女篮队员们也有信心能将现在良好发展的势头保持下去,直面自己的短板与长处,在以后的训练中加强。带着不断向上的精神和意念,女篮队员们一直在砥砺前行。(校报记者团  龚佳宁 焦靖仁)

  • 男篮:在球场上不断成长

           热爱,所以无悔       “谢雨航你来歇一下,我怕你嗓子发炎了。”“没事!”距离决赛还有6天,男篮教练段海庆老师有些担心从工学院赶来训练的谢雨航,但拿着球的他没有坐下来,而是笑着转身继续练习投篮。临近比赛,训练次数变成一周三次,    这意味着来自工学院的张潮炀和谢雨航需要每周再多花3到4个小时在卫岗与浦口校区之间往返。       本部的球场从早到晚都在迎接着不同的运动员,而工学院的球场却一直没有照明灯,晚上想打球时只能摸黑过把瘾,为很多同学带来了不便,谢雨航便主动联系老师反映情况,为安灯一事跑前跑后,工学院的球场最终也被点亮了。但在他眼中,为热爱的篮球付出,这些辛苦都不值一提。       张冯奕驰是资历最老的队员,从大一加入球队至今已有七年。去年比赛前,还在发烧的他第二天继续上场比赛,而今年升到研二,学业压力大大增加,白天身着白大褂泡在实验室,试管、药剂陪着他直至凌晨两三点,在星星的注视下走回宿舍,觉醒之后已是赛场上的少年。       在整个团队中,这份纯粹的热爱让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坚持着,每次赛后,队员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打磨自己的球技,弥补自己的短板,怎样与队友更好地配合下一场比赛。       信任,所以团结       “现在,还有四秒钟就结束比赛,我要投进个三分球才能有机会,看向身边的队友,球传到位了,一个转身后仰三分球进了!比分追平了!哨声也响了。”在这场八强赛的角逐中,这压哨的三分球给了球队打加时赛的机会,顺利挺进了八强。这场紧张的逆转背后,是每个眼神准确会意的交流,是科学规律训练后的肌肉记忆,更是团队精神的支撑,才能在高压状态下打出近乎完美的三分球。       每周三次的训练,段老师都会选一两个技巧动作训练,分成两组进行模拟对抗。动作听起来是不难,可做到场上场下每个球都精准的传递,每个动作都到位离不开队员们极高的悟性以及不断反复的训练。在每一次的日常训练中,不仅技术技巧得到提升,队员之间和教练的感情也逐渐升温。在场上,队员对段老师每一个调动都深信不疑,在极大的对段老师战术调动的信任下,两场比赛中段老师关联性地换人,扭转了局面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队员在场上别无二心,听从段老师全局性统筹安排,全队的精神氛围在一次次挫折中不断前进,逐渐凝结成现在的团队精神——团结信任。       几场球赛下来,球队都以比较大的差距比分胜出,即使这中间夹杂着很多失误,但是队员们没有过多纠结谁犯了错,而是为什么犯错,经过整理后再一次整装待发,队员之间没有指责没有抱怨,只有信任和陪伴。在队员与队员,队员和段老师的紧密信任的氛围下,每天的训练生活都进行得紧张而有效,每次的比赛中比赛后也是一团和气,在高压的比赛中也能团结起来直至取胜。       竞技,所以成长       段老师自2007年开始接手校男篮球队的带队工作,在这12年里,她见证了南农男子篮球队每一步的成长——从曾经止步八强、前年取得决赛前三,再到今日拿到南京赛区的预选赛冠军。       体育,不仅仅是单纯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让大学生走出“肥宅”生活圈,其背后的“育人”理念对我们意志层面也有很大锻炼。段老师指出,竞技体育相对其他体育活动而言,其激烈的对抗性和竞争性对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体能耐力有极高的要求,而篮球这种团队竞技项目更需要全体队员团结一致,学生们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所进步,培养坚持不懈、团结一致、相互宽容、迎难而上等竞技精神,育人的成效往往更加明显。(全媒体中心  周玮婷  苏聿涵)后记:       篮球推广是体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也是体育建设的前沿试验场。据体育部书记许再银介绍,学校在篮球训练方面进行了革新,推出了“联赛制”的新型训练制度,并在此次比赛中得到了成功的证明。不同于以往从年底开始布置训练事项,一直打到第二年的五月份,联赛制将训练融入日常生活,从一月份开始,实行淘汰制,每支队伍每周进行一次比赛,每周三次训练,保证篮球队员的手感和熟练度。此次的成功试验,给排球和其他项目提供了改革新方向。据了解,学校将继续完善对篮球队补助与管理机制,为高水平队伍吸引更多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关注极具潜力的业余生队伍后期的培训,提升整体素质。       减脂班、艾灸班,学校体育课程在不断改革创新。前年开始,为杜绝“水早操”情况,确保学生得到基本锻炼,体育部将出早操改成阳光体育晨跑,近两年也一直努力做人性化的调整,让体育锻炼不再成为同学们的负担。许再银说,我校体育育人的目标是每位同学在大学生活期间,都有一副健康的身体、一项喜爱的体育运动与一张合格的健康证书。据了解,健康证书将于明年正式为每届毕业生颁发,我农将成为南京首家为学生颁发健康证书的高校。

  • 卢亚娟:生活在 “猫和老鼠” 之间

           飞到厦门拍婚纱照,养一黑一白两只猫,在家中自制“酒精棉球”……以上种种看似“日常”的生活,你很难把它和我们认知上的“博士”联系在一起,况且还是一位明年就要毕业的26岁女博士。       用1年半时光,从晓庄走到南农       7年前的卢亚娟,正坐在南京晓庄学院的图书馆中奋笔疾书。当时的她也许没想到,有一天,“猫和老鼠”居然可以在她的生活中同时存在。       本科学习动植物检疫专业的她目标明确,考研学校要在江苏省内,最好在南京,专业和动物相关。       没有太多的纠结,她把南农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作为目标专业,传说中的“小白鼠”不出意外地成为了她的研究材料。       考研的那段时光对她来说有点模糊,但整个备考节奏却足够清晰:考研的发令枪在大三下学期打响,她的桌上多了一沓英语和数学书,在通往南农的路上,每天花3到4小时一路小跑;大四开学,她调整计划,每天花8小时全心投入复习,每本考研书上都留下了她逐梦南农的“笔记”;最后一个月的考研冲刺,就像把期末考延长到30天一样,每1天都全力以赴地拼搏……       不过,看似完美的备考计划背后,还是有些让人心塞的时刻。       决定考研后,她早早物色好了辅导班,以为可以赢在起跑线上。但本科阶段,她只学过《高等数学》,考研要考的《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在之前都没有接触过,这种感觉,就像是看到所有人都在复习,只有自己一个人在预习一样。经过一年备考,卢亚娟取得了笔试和复试专业第一的好成绩,令她头疼的数学也突破了130分大关。她感叹当年小学读得早,现在她的师弟师妹数学很多都能拿到140+ 的高分,如果这个时候考研,她就没有那么大的优势了。       生存竞争,从卵细胞开始       卢亚娟没算过,在她手中,有多少只小白鼠为“科学”献身。       实验室在教学楼,鼠房却在逸夫楼,好在实验室配有电动车,需要提取小鼠卵母细胞的时候,她就骑电动车,带回一笼小白鼠。       无菌环境对细胞的培养尤为关键。想要进入细胞房,每名学生都得在门口换上拖鞋,重重推开那扇安装了闭门器的门,才能进去一探究竟。       在细胞房,你会发现,高等生物的生存竞争,往往从卵细胞和精子阶段就开始了。       哺乳动物要想形成成熟卵子,必须通过一系列结构和分子发育,然后与精子受精形成受精卵,之后才能“按”下胚胎发育、长成个体的“开始键”。染色体在卵细胞内能否正确排列、精准分离,是卵子成熟的关键。       这几年,她的实验围绕两种粘合调控蛋白Esco1和Esco2对卵母细胞的作用机理展开。Esco1和Esco2蛋白其实是一个基因衍化来的,Esco1定位于纺锤体和染色体,Esco2则分布在染色体上,它们由于作用位点不同,在作用上有些微妙的变化。有意思的是,不同于高等生物,出芽酵母这类低等生物仅有一个Eco1蛋白,大自然的巧妙设计,让卢亚娟更加迫切地想了解这种机制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Esco1早先被报道用作一种凝聚建立因子,介导有丝分裂细胞中的染色体聚合与分离。然而,它在减数分裂中的作用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实验中,卢亚娟证明了Esco1在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过程中能够表达,并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Esco1也是染色体分离的关键,当使用显微注射法将siRNA注射到小鼠卵母细胞的时候,会导致Esco1的减少,它的缺失使得卵母细胞的极体无法排出。而纺锤体组装异常和染色体错误排列会激活纺锤体上的检验点,引发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阻滞,无法产生具有整倍体的成熟卵细胞。       今年,她在猪的卵母细胞上也做了相关的验证试验,证明了Esco1和Esco2两种粘合调控蛋白在减数分裂第一阶段的特殊角色在物种间的保守性。2017年到2019年,卢亚娟连发了两篇10分以上的文章,并因此获得了校长奖学金,还被学校推荐参加全国农林院校研究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一等奖。她将这归功于她的导师熊波。这位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动物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青年教授曾在国外当过两轮博士后,于2014年加盟南农,卢亚娟是他的第二届学生。              她目睹了这个团队从无到有,5个人到现在的11位研究生和一位师资博士后的规模,实验室条件越来越好,实验体系也越来越标准化。有时,导师也会让卢亚娟为本科生设计一个小课题。       去年,卢亚娟的师姐出国访学,做到一半的课题交到了她的手上,彼时,卢亚娟的手上也有课题正在进行中,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着本科生学妹一块做。没想到,实验进展比预想的顺利,三个人合作发了一篇影响因子高达7分的文章,而那位本科生也在今年九月,正式进入了熊波教授的实验室,开始了新的探索。       “我是我们家第一个大学生”,说这话的时候,卢亚娟脸上露出的神情仿佛在说:“挺遗憾的,家里人都因为各种原因不读书了。”       她格外珍视学习机会,在考上南农的那年5月,卢亚娟主动要求来实验室实习,暑假期间,新生没有宿舍,她便在附近租了间房,只为提前开展实验。父亲希望她“要读就读到博士”,卢亚娟也真的在科研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两篇高分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帮她坚定了做科研的决心,但在“大家都能发高分文章”的当下,科研的竞争从没有休止符。       “在组会上,我们发现《Science》里一篇报道中发现的现象,在我们早先的实验中出现过,我们没有继续关注,其他学者却发现了其中的科学秘密。”卢亚娟说,虽然这事有点可惜,但也鞭策着她,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去探索未知世界,一步步跨越实验失败的阴霾,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她可以自由发挥的一席之地。       科研和生活,是两条会交叉的曲线       “猫”养在家里,“小白鼠”养在实验室,猫和老鼠注定无法相遇,但把实验室的习惯带回家中,似乎是很多南农博士的日常。       在闻一道菜的香气时,他们习惯拿手在菜的上方扇两下,好让气味随着空气流动钻入鼻腔,这本是为了防止实验中一些“不大友好”的气体大量进入人体,但也让他们的举手投足更加优雅;用惯了分析天平的他们,对“一道菜要放多少调料”这件事展现了理科生的专业素养,卢亚娟是否掌握了“做饭”这项技能还有待考证,但她师兄做的饭是出了名的好吃,“每道菜他都会严格按照菜谱,一般放了多少克调料都能目测出来,有时还会用上厨房电子秤”。       知乎上曾经有过一条热门问答:“老婆的学历比老公高是种怎样的体验。”这个问题,卢亚娟也曾经问过男友,得到了“你也就是生物比我学得好”的回答。但“命运”似乎想让这位南农家属多学点生物学知识。       比起小白鼠,猪等直接关系民生的大动物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这两年,卢亚娟的实验室更是有意识地把目光投向了“难度系数”更高的猪。       他常常在深夜10点半赶来,和卢亚娟一起,拿着10毫升的针管,把猪的卵泡液从猪的卵巢里抽出来,用培养液洗涤后,放在38.5摄氏度的培养箱中培养。       卢亚娟带着点吐槽的语气说,因为“非洲猪瘟”的原因,现在猪肉涨价也就算了,连她做实验用的母猪卵巢都急剧减少。养殖场的杀猪时间是下午5点多,送来的时候已经10点半了。       小鼠卵母细胞获取方便,易于观察,活细胞晶莹剔透,死细胞则是发黑状。但猪的卵母细胞是黑乎乎的一团,不易获取,更不易观察生长情况。为了获取优质的实验材料,卢亚娟只能连夜将猪卵母细胞取出培养。       在卢亚娟开始使用猪的卵母细胞作为培养材料后,“深夜食堂”屈指可数,“深夜实验”倒成了两人的家常便饭。每当有一批新的“猪卵巢”大驾光临,卢亚娟和男友总会准备好器具和培养液,等待“贵客”上门。       在这之前,他也许想不到,作为一名南农博士家属,这份支持不是动动嘴皮子说声“辛苦”就够了,还得体现在行动上。正应了那句话,“家中一人读博士,其他都是‘博士后’”。       当然,卢亚娟的家中还有两位成员,是两只小猫。       虽然猫是种能忍受孤独的生物,有人陪就一块玩,没人陪就自己找乐子,但卢亚娟还是惦记着为它找个玩伴。后来,一位朋友要出国了,卢亚娟便领养了她的小黑猫与家中的小白猫做伴。她和男朋友还计划领养“奶牛”和“橘猫”,争取集齐所有颜色的猫。       许是专业使然,她更提倡收养,而非购买所谓的“纯种猫”。对她而言,养猫的意义是相互陪伴,只要你爱它,它就是可爱漂亮的。       虽然在一些人看来,“纯种猫”的颜值更高些,但宠物患病的概率却因人为的“近亲繁殖”而大大增加。宠物患病后,主人往往陷入“治还是不治”的两难中,由近亲繁殖导致的遗传病给宠物带来的伤害,越到宠物晚年,就越发明显。       温馨的家庭生活,是卢亚娟科研的动力加油站。明年,她就要博士毕业了。       发了多篇高分文章的她,面对伸向她的橄榄枝,还有些举棋不定。但有一点她是确定的,那就是要继续留在高校安心做科研,毕竟,“发出的每篇文章,都象征着每一次新发现,而你,是第一个发现的人。”(校报记者团  蔡漪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