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医院的一天

    动物医院的一天 “医生!医生!救命!我家小狗被车撞了……” 刚走进动物医院,一阵风从身边掠过,一位中年妇女怀抱着一只血肉模糊的泰迪,直奔挂号处。她焦急地看着怀里的狗:“快想想办法吧!它已经十几岁了,不能再让它受罪了,保住它的眼睛吧。”那只泰迪眼球被车撞得突了出来,殷红的血一滴滴往下淌,兴许是被吓到了,此刻它躺在主人怀里显得很安静。医生们开始忙碌起来,紧张地准备手术器材。 与这只泰迪一起住院治疗的是一只患了犬细小的拉布拉多,它的主人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主治医生将犬细小的风险和极低的治愈率都提前告知了奶奶,奶奶没有犹豫很久,选择了坚持治疗。她说,老伴去世得早,就这么一只狗陪着她,这只狗早已经是她的家人了。 医生们在努力地救治每一位患者,助手在积极进行着人文关怀,与伤痛挣扎,与死亡作斗争,一切都在忙碌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这就是南京农业大学教学动物医院的日常。 南京农业大学教学动物医院,位于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西门300米左右,作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动物医院,它是南京农业大学唯一对外开放的动物医院,也是南京最早从事宠物医疗服务的动物医院之一。1000平方米的医疗面积,布局合理,各功能科室分区明确,具有挂号区,6个科室,药房,住院部,手术室和治疗室以及教学区域。动物医院在附近居民中有着较好的口碑,深得大家的信任,周边的居民家里的动物与南京及周边农户的家禽生病了都会来这里看病。 随着时代的进步,宠物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被看作家庭中的一员,被看作一种陪伴,人们对动物的治疗需求越来越高。过去遇到一些难以治愈或是花费过大的疾病,人们往往放弃治疗;而如今,人们不会错失哪怕一丝治愈希望。为了尽可能提高治疗的需求,减轻动物的痛苦,动物医院进口了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动物专用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血气分析仪、动物专用彩超、DR机麻醉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先进的医疗设备。 当然,大家都明白,即使有了最先进的仪器,有的病在现有的医疗水平下可能仍然很难被治愈,就像刚进门时看到的那两只狗,谁都不能保证,它们能重新活蹦乱跳地离开这里,但是有了这些更先进的仪器,我们可以有更强大的力量去和死神斗争,去抢回更多原本快被带走的的生命。 治疗室里,几个学生穿着白大褂正在忙碌着,他们是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据了解,和其他的动物医院不同,南京农业大学动物教学医院还承担着动医院学生的实验教学、人才培养任务。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学生在这里实习、上实验课、做SRT创新项目。 他们的很多实验课会在这里进行。在这里,他们第一次接触实验动物,第一次明白人文关怀,明白动物福利;在这里他们会开始学习做医生的最基础的望闻问切;会第一次拿起手术刀,开始他们自己的第一台手术。在这里,一群年轻的学生,从无到有,成为了合格的兽医。这里承载着他们的回忆,承载着南农动医院的未来,也承载着中国兽医界的希望。 采访临近结束,我们正准备离开,碰巧来了一群穿着白大褂准备上课的学生,我们跟着旁听了一节课,年轻人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努力地学习着、操作着……这就是南京农业大学动物教学医院最真实的样貌。 临走时,那只遇到车祸的泰迪保住了性命,只是眼球被摘下了,主人叹息着,但终究不算是坏事;那只患了犬细小的拉布拉多抢救无效宣布死亡。那群年轻的学生们下课了,还在讨论着刚刚结束的实验课。

  • 润物“有”声 以声育人

    润物“有”声 以声育人——我校公共艺术平台创新思政教育 诠释传统文化 “春来花先知,春至风已暖。3月21日是春分节气,校园里,花颤枝头、草长莺飞、万物生发、春意萌动 ……”近日,我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的微信公众号传来了由学校青年老师朗诵的经典散文《春》,这是该平台推出的第47期节目,受邀朗读的均是来自学校教学科研以及教育管理一线的教师。 据我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朱志平老师介绍,南京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是农业与生命科学领域,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二十四节气,因此我们在每年的二十四节气都会邀请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来平台“留声”,介绍节气里的气候习俗,以及农耕农技的小知识,同时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据朱老师介绍,除了“线上”留声,平台还组织师生,“线下”巧用“快闪”的形式,每逢“二十四节气”在校园“闪诵”,朗诵经典,缅怀先烈,畅想青春。 理学院化学工程研究生周玲玉说:“我身边的同学大都是常年泡实验室的,看的也都是专业相关的文献。公共艺术平台的推送都是节选,一来丰富了我们阅读的内容,二来也让不少同学喜欢上了朗读。这个栏目帮助我们从碎片化阅读中抽身,回归传统的深度阅读。” 外国语学院英语161班学生张亚琦说:“老师同学们不仅每隔几天就可以听到一篇新鲜出炉的朗诵,而且还可以想听就听,随时随地地听,无形之中放大了艺术带给我们的熏陶作用,让艺术常伴身边。” 我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胡燕告诉记者,公共艺术平台将传统文化的教育化作“有声”的形式、无声的浸润之中,对于学生而言,增加了其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对古典诗词的品鉴,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倾听心声梳理自我,通过细腻的图文构思与策划以声育人,正所谓“爱由心发,声由爱传”。 我校教师工作部副部长、组织部副部长郑颖认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以声传情为爱发声”栏目以新媒体为载体,上出了一堂堂独特的“思政课”。在一次次深情诵读中,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教师实现了自我提升,也为学生埋下了真善美的种子。 我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主任、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姚兆余教授表示,近年来,我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润物有声、育人无形”在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努力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氛围,“以声传情”微信平台就是借用精心的策划,推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对话,借助创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据了解,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的推动建设下,南农师生通过编排校史故事、诵读国学经典,结合古典舞蹈、书法等多种表演形式,在师生中诠释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